農產初級加工明年納管,預估產值增加20億元

文/洪嘉鎂 攝影/洪嘉鎂 首圖提供/陳淑慧 製表/邱柏綱

農民手作果醬、果乾等初級加工品,過去因國家法規管理不足,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無法上大型通路販售。費時近1年討論,農委會著手研訂《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及相關子法,決定率先納管乾燥、粉碎、碾製及焙炒等4種低風險加工項目,該法預計下個月送至立法院,最快可望明年上路。

至於此次尚未列入納管的果醬、醃漬品等項目,農委會規劃,未來農民可將加工品項送審風險評估小組,進行申請,另外取得產銷履歷加工驗證或有機加工驗證者也可直接申請,農委會納管核發的登記證明文件將等同工廠登記,預估未來可為農業產值增加20億元。

先修母法,再公告相關辦法

過去部分農民會將農產品製成果乾、焙炒花生等初級加工品,但因生產規模較小,無法與食品工廠相比,而不易取得工廠登記。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食品工廠由經濟部管理,而衛生安全管理則由衛福部負責,農委會僅管理加工原料,受限於工廠管理規定及衛福部標準,農民自行加工的果汁、果乾、果醬,無法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銷售通路也受到影響。

農委會未來將負責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到初級加工。

為突破此困境,目前農委會已與經濟部討論修正《工廠從事物品製造加工範圍及面積電力容量熱能規模認定標準》相關條文,將「農產品初級加工場」排除在《工廠管理輔導法》之外。另外也預告修正《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以取得管理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的法源依據。

未來農產品從生產到初級加工將由農委會負責管理,而食品工廠仍由經濟部管理,透過分級管理解決農民初級生產問題。

陳吉仲表示,除修正《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外,農委會也同步研訂《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良好衛生標準》草案,未來將在全國各地召開說明會,讓需要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的農民了解狀況。

採正面表列管制,原料需100%溯源

目前農委會正著手規劃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制度,僅鎖定農民,農企業等公司行號不得申請,加工原料必須採用國產溯源農產品,而加工場設置必須為農業用地許可加工使用的農業設施。

在加工品項上,農委會採正面表列管理,率先鎖定乾燥、粉碎、碾製及焙炒等四種低風險項目,像果乾、脫殼花生、薑黃粉都在名單內。

而農民經常製作的果醬、醃漬品、果汁等項目未被列入此次正面表列項目,農糧署運銷加工組組長林鈴娜指出,目前僅列出4種低風險項目,有些農民經常加工的產品未被列入,但取得產銷履歷加工驗證或有機加工驗證者可直接申請,若未取得上述驗證,農民也可將相關規劃送到農糧署的風險評估小組進行審查。

通過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申請者,農委會將核發初級加工場登記證明文件,該文件等同於工廠登記,也會公開資訊、追蹤溯源,有助於農民將初級加工品上架販售。

正面表列品項未來仍會動態調整。

將開專門課程協助農民加工作業

林鈴娜表示,未來加工場的查核、溯源與追蹤正與食藥署討論,將依循GHP相關規範來管理,另外要申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的農民也將比照食品工廠進行食安訓練,得接受一定時數的食品安全管制、專業加工等課程,取得時數證明。

陳吉仲指出,農委會在今年有編列預算,協助各改良場成立打樣中心,讓農民透過SOP的流程學習、製造初級農產加工品,明年也將與各大學食品科學相關學系合作課程,減少摸索時間、加強管理。

雖然果醬不在此次正面表列範圍內,但農民仍可將相關規劃透過送審農糧署的風險評估小組,取得資格。

預計產值將增加20億

《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將在11月10日預告完畢,12月可望送進立法院,陳吉仲表示,這是重要的民生法案,希望立法院能在下個會期盡速審理,只要母法完成,子法公告後一個月即可生效,這段時間會持續辦理說明會與農民溝通。

農委會表示,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管理制度可穩定產銷、延長農產品保存期限、提升整體農業產值,預計可帶動500家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發展,年產量可達7萬5千公噸,農業產值可增加20億,未來農委會改組後,將由農業部成立的農產品安全及行銷司統籌管理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發出相關登記證明文件與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