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02 頁
農藥減半省力又省事,水稻品種「台農81號」、「台農82號」耐抗病蟲,輕鬆降低防治成本
為落實農藥十年減半政策,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特別於本(11)月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水稻田區,舉辦「水稻有害生物綜合管理農藥減量農村再生示範觀摩會」,來展示嘉義分所育成的「台農81號」及「台農82號」水稻品種,搭配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等栽培技術,達到減少農藥施用量的目的。
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成立,將強化國內疫情控管
2015年1月國內曾爆發大規模禽流感疫情,估計損失金額達60億元以上,雖然政府已清除3種禽流感病毒,境內只剩H5N2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也掌握高風險地區,如雲林縣東勢鄉,但過去防控作業多以紙本為主,無法更精準掌握東勢鄉哪些禽場需要被加強監控。
【飽讀好書】《逛市集》
市集不只是一個買賣空間,農夫市集自然也不單是買賣農作物那麼簡單的場域。我們可以將農夫市集視為農業對都市的反攻,畢竟在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都市空間,在特定時間有平時四散於全國農地的農人一同湧入,賣菜也交流農務,可說是在地糧食主權一種宣示。
林下經濟行不行?不干擾次生林為前提,友善環境養蜂十年有成,生態推廣農場與山林做鄰居
林下經濟為沉寂已久的臺灣林業帶來新想像,也為山區居民帶來複合式產業面貌。關鍵的技術規範,由農委會轄下農政單位設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及三大試驗區,建立可行模式的科學基礎,並提出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修正草案,以合理運用森林資源。本文即介紹臺灣林下經濟潛力點,首先專訪臺灣原生種東方蜜蜂飼養技術,對比目前相關試驗及產業多以西方蜜蜂等商業品種為主,提供更多在地經驗與視。
破解「好魚道相報」迷思,保育魚群產卵場,讓海洋資源喘口氣
魚類「聚集產卵」的生殖行為 (Fish spawning aggregation or Spawning aggregations) ,是指同一種的魚類為了生殖的目的,會在每年特定的時間聚集到一定的地點,同時排卵、排精,達到傳宗接代。當然這種不在乎自己的基因,是否能有更多機會遺傳到下一代的生殖模式,只有在以水為介質的海洋中才可能發生。
【冷鏈搶鮮機】陳旭初×陳郁然對談產業鏈整合:放眼社會需求,強化冷鏈為遲早一步
當臺灣農產品販售通路逐漸從農產品批發市場、販運商等傳統通路,而轉移至量販店、超市等大型實體通路及電子商務通路,產地到餐桌間的分工日趨精細,為了確保各端點作業流程維持產品品質,每個環節都有保鮮需求,尤其外銷更需要冷鏈以對應長途運輸。10月號的《豐年》雜誌邀請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郁然、全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旭初,對談冷鏈重要性、如何建置完善冷鏈,以及冷鏈發展將為臺灣農業帶來的嶄新產業樣貌。
【雜糧小學堂】西港麻油第一香,小芝麻也能創造大經濟
來到臺南市西南端,南國的風中夾雜著一縷懷念的香氣,這裡是位於曾文溪北岸的「胡麻故鄉」──西港。由於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西港出產水稻、雜糧、甘蔗等多項農作,其中胡麻種植面積達450公頃,占全國八成以上,博得「西港麻油香,臺灣第一香」的美名。
水產品追溯標籤,如何帶動產、銷對話與提升價值?
有些生產者認為申請產銷履歷或溯源標章,是期望能提高產品價格,但建立生產資訊的過程得耗費人力及心力,在付出成本與收益不成比時,生產者會感到氣餒,甚至覺得稽核員來找碴,因此國內產銷履歷驗證系統也逐漸在不危害產品安全的前提下,簡化生產者紀錄工作。
農民職災保險開辦一週,超過2.5萬人投保,雲林北港農會拔頭籌
臺灣首度開辦的農民職災保險11月1日上路,已有2.5萬多人投保,占農保被保險人比例2%,雲林縣6千多人拔得頭籌,其次為臺南市、臺中市,最積極的莫過於雲林縣北港鎮農會,不僅出動宣傳車放送消息,還服務到家幫農民申辦,目前已有1千300多人加保,全臺第一。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呼籲,正值二期稻作收割,農民「越忙越要加保」,職災發生時才有保障。
看韓國如何管理雞蛋產銷,兩大安心方針:全面洗選+噴字溯源,打造嚴謹食品安全規範
為提昇臺灣雞蛋生產業者生產技術水準,由「台灣優良蛋品發展協會」率領蛋雞與液蛋相關產銷業者、專家學者、產官學界人士赴韓國考察雞蛋產品與加工蛋品的生產、包裝、品牌行銷及市場情況,並供未來加強CAS蛋品品質衛生安全形象及執行有關CAS蛋品相關制度、技術提升、行銷推廣、廣告宣傳等相關工作改善及提升產業的參考,以利臺灣蛋品產業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