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追溯標籤,如何帶動產、銷對話與提升價值?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台灣養殖發展基金會

有些生產者認為申請產銷履歷或溯源標章,是期望能提高產品價格,但建立生產資訊的過程得耗費人力及心力,在付出成本與收益不成比時,生產者會感到氣餒,甚至覺得稽核員來找碴,因此國內產銷履歷驗證系統也逐漸在不危害產品安全的前提下,簡化生產者紀錄工作。

不過通路商認為,臺灣面對生產追溯應該要轉換心態,產銷履歷或溯源不只是為了獲取更高收益,核心精神是和消費者溝通,標章本身不是重點,甚至不一定要貼上什麼標章來證明,重點是資訊公開,協助消費者做消費判斷。

全球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溯源水產品

昨天(8)財團法人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在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溯源水產品趨勢與商機論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表示,國際上願意堅持採購溯源水產品的消費者每年以5%到15%增長,臺灣剛開始推動產銷履歷時,僅有4成民眾有聽過,但當中有9成願意購買產銷履歷產品。

有別於過去消費者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健康食彩採購課主任陳致銓觀察,消費者進入健康食彩店面時,有部分消費者會主動想了解水產品是如何生產,更認真的消費者會想知道碳足跡、生產過程是否有對環境造成影響,甚至還有消費者自費送驗魚肉,希望印證商品資訊是否正確。

長期在現場輔導生產者,進行溯源、驗證相關工作的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陳哲俊表示,最早的溯源認證其實是來自販賣商需求,販售商需要知道銷售的商品是否安全,但他們無法兼顧銷售與驗證,因此出現第三方驗證體系。

第三方驗證體系的核心,近年漸漸從生產端走向消費端。陳哲俊指出,第三方驗證體系從過去的安全、動物保護,轉向從消費者理念建構標章,出現永續概念,像國內目前推動四章一Q,國外也有相當多的驗證標章,如ASC、Global GAP···等,有很多國家對於綠色標章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不希望購買對環境、動物有危害的產品,生產方就必須朝這個方向努力。

消費者用手機掃QRcode,就能知道生產者是誰。

溯源不見得是標章,而是與消費者的溝通

由此可知,標章、履歷是快速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溝通的方法,但不見得每個農民都清楚這樣的概念,有些生產者申請驗證、參與溯源制度的目的是提升產品價格,對於繁複的紀錄感到氣餒,甚至覺得稽核員就像警察來找碴,因此國內的產銷驗證系統也在不危害產品安全前提下,逐漸簡化生產者需紀錄的事項。

「履歷是消費者對資訊選擇需求的濃縮」,陳致銓表示,過去與養殖業者接洽時,漁民會說明養殖方式、水源跟養殖多種生物,但消費者鮮少能與生產者促膝長談,消費者需要知道產品是有經過控管、可直接下抉擇,履歷可以讓消費者從中得知產品的生產過程。

生產者若能抓住履歷和溯源的精神,不見得一定要透過驗證、標章證明自己值得信賴。

黃之暘指出,消費者會根據預算、偏好、飲食習慣、文化背景等條件,選擇要購賣的商品,例如歐洲有些地區的水產品專賣店,會在商品旁標示生產方式、來源···等資訊,不見得一定有溯源標章,消費者會依據商家提供的價格及資訊決定要購買品項。

陳哲俊則舉例,輸入歐盟的產品必須符合歐盟的管理機制、衛生安全,可以通過查核,這過程中也沒有刻意作什麼標章,而是要符合歐盟的查核模式,這也是建立在消費者對產品安全的需求。

通路商發現,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生產資訊,甚至會考慮碳足跡、生產環境等資訊。(攝影/洪嘉鎂)

溯源不保證產品價格提升,但可以與消費者建立信任

然而,臺灣的產銷履歷需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因此農民自然希望貼上標章後,產品價格可以提升,不過學者認為,提升產品價格靠的是品牌,溯源只是打造品牌的其中一環。

「價差出現在品牌上」,陳哲俊指出,消費者購買水產品後覺得好吃,而且市面上難以找到類似產品,靠的是生產者產出好的產品,建立形象。

台江漁人總經理顏榮宏以自己的養殖與銷售經驗指出,溯源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要進一步讓產品有價差,應該重新思考產品該賣給誰、鎖定客群,到底要買給高收入者、病人、養生的人,或一般消費者,區分銷售市場,才是提升產品價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