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逛市集》

內容提供/悅知文化 文/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作者群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市集不只是一個買賣空間,農夫市集自然也不單是買賣農作物那麼簡單的場域。我們可以將農夫市集視為農業對都市的反攻,畢竟在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都市空間,在特定時間有平時四散於全國農地的農人一同湧入,賣菜也交流農務,可說是在地糧食主權一種宣示。

農夫市集發展的前身:旗美社大農民市集

台灣農夫市集的出發點要回到2006年。旗美社區大學在第四屆農村工作坊以「農村學習及城鄉交流」為主題的討論活動之後,8月份參訪日本北海道二世谷的「農民市場」。這個農民市場位於道路休息站「道之駅」內,一開始由農民自主發起,將無法供貨到超市的農產品拿來販售,至2001年8月由町公所成立正式設施,形成道之駅農民市集。旗美社大將參訪心得與社區、地區農會、地方社團討論後,於2006年2月19日舉辦了台灣第一次農民市集的活動,接著於2006年6月15日於美濃鎮福安國小舉行第二次的旗美農民市集。

農學市集萌芽的社會背景

若從市集的成立軸線來看,一般都是看到2007年合樸農學市集的成立,但其實放大到整個農業與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可以看到相關的大環境與政策變化。包括台灣的農業貿易政策、有機農業政策法規上路、金融海嘯掀起國際糧食危機與食品安全風暴等因素,而九二一地震後,行政院農糧署在八德路新生北路口成立希望廣場農產品展售會,協助九二一災區農戶與各地農會農夫直接在台北市黃金地段販售農產品,也成為農民直售的先驅模式。

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後,政府長期舉辦的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也是第一個常設性的農學市集,開創風氣之先,也受到媒體大量的關注。2007年9月,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透過產學合作正式成立。從當年2月起,透過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教授董時叡邀集中部地區通過有機驗證的農場參與,經歷半年籌備、近十餘次的討論後,成為台灣第一個標榜有機驗證的有機農夫市集。

以「照顧」為出發點的,高雄微風市集頗具規模。

南台灣最大農學市集成立:高雄微風市集

同樣在2007年9月,台灣第三個農夫市集高雄微風市集也成立了。這個被農運人士楊儒門譽為台灣最美的市集,也是目前南台灣規模最大的農夫市集,原本是因為高雄市政府為了活化婦幼館前廣場而成立。2008年3月,在當時高雄縣政府社會處吳麗雪處長的邀請下,由充滿活力與熱忱的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老師,開始輔導協力團隊。

從創辦微風市集至今,瑋琦老師的腳步不曾停歇,盡量每個月一次回微風市集擔任督導,繼續協助農民。目前微風市集每週共有四個場次、有超過五十個農場參與。瑋琦老師在〈照顧,做為結市的原點〉一文中指出:「微風市集的原點是『照顧』,照顧農民,照顧社區和照顧弱族群。從一個市集做為起點,我們建立了一個從家戶到社區,再擴及社會的照顧體系,這是微風市集有別於國內其他市集的最大特色。」

白米炸彈客的農學市集運動

而知名的農運人士楊儒門緊接著於2008年7月18日成立「248農學市集」。以白米炸彈客廣為人知的楊儒門,在2007年特赦出獄後,在太平洋集團的支持下,在台北市精華地段忠孝東路248巷停車場空地成立了248農學市集,成為這波農學市集潮下,大台北地區第一個農夫市集,標榜著友善、無毒、安全,強調農夫是土地與糧食最終的守護者,期望建立起一個根與芽社、有機誌等十幾個主協辦單位碰撞在一起,促成了第一屆彎腰生活節的出現,足以想見當年彎腰生活節之盛大和豐富。

2011年9月,彎腰農夫市集正式開辦,由台灣農村陣線與台大穀雨社執行、浩然基金會支持,試著讓彎腰成為一個以月分為單位的常態性市集。雖然歷經多個市集地點的轉換,但主辦單位強而有力的理念聚合與實踐力,讓這一個月一次的農學市集,在台北地區走出一條獨特的農學策展風格。

一個月舉辦一次的284農夫市集,特別標榜友善、無毒。

小農銷售的農夫市集台中虎腳庄農夫市集

由於體認到不管是有機小農或是慣行小農都會受到通路的影響,2010年由當時在地的公所農經課長黃仲杰與在地熱心人士在台中市外埔區永豐里成立了第一個小農銷售的農夫市集「虎腳庄農夫市集」。

這個市集的發起是由於當地農友長期在小農經營模式、農產品價格忽高忽低的不穩定、社區自覺與社區期望再生、在地葡萄農友社區總幹事的努力下,經過四個月的籌備,由十七位農友自己出錢買自己的帳篷,十五次的籌備會議討論市集的定位及方向、時間的頻率與設置的地點、農產品的擺設及活動的宣傳、由農友錄製自己的宣傳文宣、自己開自家車載著音響及喇叭,在三鄉鎮大街小巷宣傳自己的市集,終於2010年七月二十五日於外埔區永豐里永眉路與六支巷的水流東社區公園舉辦第一次農夫市集,開幕活動配合社區產業,吸引近千人參加,讓參與市集的農友為之振奮,一個小農銷售的農夫市集便在台中虎腳庄成立了。

虎腳庄農夫市集在社區每年定期辦理區外觀摩、小型農特展、腳踏車健行活動及接受團體報名永豐里深度旅遊,並且成立環保志工隊,每個月固定整理社區整潔,並積極參加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活動。透過社區內農民的凝聚,將農產品透過農夫市集的行銷,達成地產地銷的產銷活動,藉由人與人的信任與感動,讓社區的人們再次凝聚,營造一個友善的社區市集。

農夫市集強調從農場到餐桌的最短食夫們尋求出路,所幸在最後一場台大市集活動中,興盛一時的台北圓環能量市集團隊遇見一些農夫們,在台北圓環轉換經營團隊、結束市集經營後,便協助一些原本能量市集與台大有機農夫市集的農夫,在鄰近公館商圈的臺北自來水園區水霧花園廣場成立了現今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由臺北自來水園區指導、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主辦、大稻埕文化志業承辦,在2012年六月開啟了台北地區有機農夫市集的另一個篇章。歷經初期三個月的乏人問津,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在當時的農友夥伴與主辦團隊共同努力,以及媒體朋友的協助下,在十月分的一次市集中,意外地幾乎一小時內幾乎所有攤位全部完售。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於2012年,同樣集結了不少小農在此設攤販售農產。

在盛情邀請下,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老師應邀出面擔任指導、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確認後,農糧署有機資材科賴明陽視察親自來到市集表示支持,也在關鍵時刻為市集挹注了持續維運點資源。同時當時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詹政道老師也主動伸出援手,在每週持續安排教師志工協助農友販售數年,至今未曾停止。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有機誌共同加入協力主辦,加上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協助、生活創藝市集的多元化發展,一個台北地區多元協力的有機農夫市集再次重生。

為農學市集風潮注入創意設計的清流:三小市集

2012年雲林科大創設系的四位同學,因為老師的啟發,為了活化老空間「三小棟」、就此開辦了三小市集,提供在地小型生產者一個多元的交流平台,從產地出發、推動友善土地耕種,持續開發在地好食,與生產者們一起發揮食材的各種可能。

三小市集於2012年由一群在地生產者與年輕人一同經營,之後接著成立「三小文創有限公司」,推廣友善環境耕作與食農教育,以「每週」的頻率分享好食好農,並佐以各種食農活動串聯生產者與消費者,致力於從產地出發,不僅打造出一個在地的食農社群交流平台,更為台灣市集發展注入一股創意設計的或。

複合市集的新趨勢

過去從農民運動的關懷、土地、糧食的反思,到社區營造、飲食安全、食農教育的發展,一直到生活、設計、文化、創意、親子空間的營造,台灣農夫市集的發展經歷了幾層的變化。近來農夫市集的發展,也開始有更多不同的組織機構參與,方向更加多元。

許多機構與企業看見農夫市集的力量,紛紛開始引進綠色農夫市集概念,輔以優渥舒適的空間,打出「逛市集買菜不必流汗」的口號;例如台中金典綠園道的第六市場與合樸農學市集合作、機捷A9站邀請林口台地有機農夫市集進駐,以及最早248農園進駐新光三越A11、小森市集的出現等等,複合性市集開始出現,也創造出新一波的可能性。綠色餐廳與市集形成未來的食農消費體驗網絡,或許也將開啟未來農夫市集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逛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