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00 頁
期間限定、親子遊樂與在地農產直送,「農夫市集」成了美國的日常生活方式
來美國以前,「農夫市集」對我而言是個新詞,並不實在地生活在我的日常裡。 在中國大陸成長的二十幾年間,我幾乎都生活在南方,每日取得食材的地方,是村子裡的雜貨鋪和城市裡的農貿市場,帶著些許髒亂的印象,還要警惕陌生商販的短斤少兩亂報價。
【裁罰規範】中國非洲豬瘟疫情持續延燒,民眾網購疫區肉品回臺最高可處300萬元
網購肉品要注意,小心惹禍上身!非洲豬瘟重創中國養豬產業,農委會防檢局與關務署、海巡署合作查緝發現,除了有旅客私自從疫區帶肉製品外,8到9月間海關查獲到21件來自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肉製品,近日也從通關貨物發現來自中國的6公斤香腸與3.8公斤豬腳筋。
【飽讀好書】《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這是一本由學者、前東電員工與廢爐作業員合力記錄福島第一核電廠從事故發生到災後復興的重要著作。這是一場世界級事故,在台灣仍然使用核電的我們有必要更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廢爐的現場」。
歐洲動福蛋轉型走了20年,關鍵在「消費者覺醒」
你能否想像終其一生像蛋雞一樣活在籠子裡,無法奔跑、展翅是什麼感覺?關注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其中歐盟經過20多年努力,在2012年率先禁用格子籠飼養蛋雞,成全球表率。日前動保團體邀請歐洲的權威獸醫專家來臺分享,專家指出,歐洲推動物福利不僅是基於道德問題,背後有厚實的研究基礎,科學家透過動物行為研究發現,蛋雞產蛋有隱蔽空間的需求,平常會想爬上爬下、啄地找食物。這些是屬於動物的自然行為,人類理應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環境給牠們。
日本豬瘟疫情擴散!日本豬肉禁止銷臺、不得攜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檢局)今(17)日說,日本於107年9月9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於該國岐阜縣發生26年來第一例豬瘟疫情。
【漁業人物誌】翻轉人生,從門外漢到石斑霸主──戴昆財
豪華餐宴使用的龍膽石斑,養殖技術由他首創,而他從一個流氓小混混,到成為公司大老闆,更從一位養殖門外漢,變成技術稱霸全球的人工繁養殖權威,龍佃海洋生技董事長戴昆財為自己與龍膽石斑,都寫下傳奇故事。
國產咖啡熱!種植面積10年翻倍,品種鑑定與缺工挑戰待解
臺灣咖啡年進口量達4萬噸,國產咖啡豆近10年種植面積雖然翻倍,自給率卻只有2.3%。在品種選擇,肥培管理等栽培技術上,國內咖啡農多年來倚賴自行摸索,缺乏相關單位統一輔導。全程手採的模式,也遇到缺工問題。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坦言,過去10年咖啡研究經費年均僅約5百萬元,未來期望爭取經費研究,或與其它單位分工,期早日造福國內咖啡農民。
惜食不浪費,剩食有解方:以賞味期取代有效日期,各界怎麼看?
減少食物浪費已是國際趨勢,各國也有不同的推動方法和規範。是否訂定賞味期,或以賞味期取代有效日期,可以是減少食物浪費的手段之一,但關鍵在於,民眾對於食品標示要有正確的認知,政府也要有相關措施配合,才能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在飢餓與浪費的天秤上取得平衡。
臺灣海龜通報每年平均達185件,海保署今舉辦救援訓練,讓海龜重回大海懷抱
為增加擱淺海龜的活存率,強化緊急救援處理,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稱海保署)於11月16日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搶救海龜無縫接軌」海龜救援訓練,透過對第一線面對海洋野生動物擱淺救傷的海巡署弟兄們進行教育訓練,以提高傷病海龜的活存率,現場也同時讓今年7月間嘉義縣海巡署型厝安檢所通報救傷的綠蠵龜重回大海懷抱。
農村要種米、護生態、小旅行,地方創生如何跳脫社區營造困境?
國家發展委員會喊出明年是「地方創生」元年,要發展鄉村產業、減緩人口流失。不過有許多專家提醒,臺灣十幾年前做社區營造,到後來農村再生計畫,加諸給農村太多壓力,不僅要求農業生產,同時得維持生態環境,還要發展觀光、小旅行,「高齡化的農村和社區根本做不來」。呼籲未來推動地方創生,必須考量每個農村的特性,訂出優先順序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