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發現六大水稻害物,正確診斷病徵,持續監測族群演替

水稻為臺灣主要糧食作物,儘管飲食西化使國人食米量逐年下降,米仍是臺灣重要主食和生活必需品。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2016年臺灣水稻第一期作種植面積約16萬公頃,其中苗栗縣約6千公頃。近年來,栽培方式傾向特定品種、高密度且施用重肥,導致病蟲害日趨嚴重。

【青世代返鄉】小農春Spring Coop:服務設計X培力實踐為青年回農注入活水

十個青農九個會跟你說,千萬別來從農!剩下一個是已坐擁資本及政商人脈的二代或三代農。為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創業逐夢的大餅畫得輕鬆,深入農村訪談農民才發現,身為「一代農」根本沒本錢單打獨鬥,「二、三代農」也得看長輩的臉色過活,當初自在當頭家的田園大夢幻化成一個個靠親朋好友人情支持勉強撐著,銷售停滯、曝光度低的小農品牌。有機與友善耕作支持系統薄弱,唯有打群架、團體戰的模式,如農機共享、共同品牌才能有效整合生產到銷售。

【解構防疫一體】防疫計畫新篇章,建立團隊與制度,用科技力杜絕疫災

處在全球化時代,新興傳染病一旦爆發就無遠弗屆地蔓延。在國際推動「防疫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下,臺灣建構防疫一體的傳染病整合防治研究計畫,強化因應疫災的核心科技能力,對抗各種新浮現傳染病的挑戰與威脅。

【科技農企】導入科技化智慧生產技術,建立臺灣竹筍產業新典範──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

以往,臺灣人多嗜鮮筍,新鮮現採成號召,卻也限縮了筍農的發展性。但在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運用高水準加工技術,在不添防腐劑也能封存新鮮滋味的情況下,不但嘉惠更多嗜筍人,一年四季都能購入仿若現採的各類竹筍,也為更多筍農打開新市場。

【飽讀好書】《臺灣紅藜:城市農夫的紅藜故事、栽種技法與料理手帖》

本書以科學方式分析臺灣各區適合栽種的季節、紅藜種植的方式,從如何撒播、育苗、蟲害與病害等培育技巧皆大有玄機,並包括後端紅藜的加工美食和紅藜料理,將臺灣紅藜從裡到外晚整解析,也讓讀者以不同角度再次認識國人與這塊土地、作物的關係。

不只是拚經濟的有機農園,也是致力於「善」與「綠」的CSA社區小農──頤禾園有機農場

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這裡有典型的客家村庄一直默默發展有機農業,為竹東鎮首先發展有機農業的地區,來到這裡不僅環繞皆山,其望東來自五峰鄉的高山,林壑尤美,真有如世外桃源。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蘆薈不只能當保養品,創意發想變身華麗美食

蘆薈是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美顏保養佳品,但若要應用於食材,淡而無味的特性似乎難以著力。「雪莉太康有機農場」場主蘇雪莉卻反向思考,將蘆薈特性應用於加工食品,不會喧賓奪主,反而是百搭。循此思維開發蘆薈蕾絲麵、蘆薈吸凍等系列食品,果然廣受歡迎。她參與201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女性創意點子競賽」,勇奪首獎,她的創意為蘆薈應用開拓新視野,不愧為點子王。

【青年回留農村】澎湖馬公楊馥慈:修復石滬,也修復人與海的關係

澎湖人把海中的咾咕石搬上岸,圍成「菜宅」抵禦強風;又把陸上玄武岩搬到海中,疊砌「石滬」集魚,「澎湖資源不足,常加以利用不起眼的東西,石頭就是很好的代表。」加上這裡擁有寬廣潮間帶,潮來浪去成先天優勢──經調查發現澎湖有近700口石滬,豐足漁獲餵養幾世代澎湖人,更曾為納稅指標。然而,現代漁業發達,石滬沒落、年久失修,甚至被人遺忘;海生海長的楊馥慈返鄉澎湖,創立「離島。出走」工作室,希望藉修復石滬,再次修補人與海洋的關係。

杭菊產業回春,種苗場健康種苗迎擊病毒威脅

隨著國人健康飲食意識抬頭,杭菊種植跟著回春。過去,農民種植杭菊多自行從田間留種,時會出現植株生長不良或減產情形,嚴重時產量下降2-3成,甚至導致棄園。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以分子檢定技術,找出惹禍病毒,並篩選培養出健康杭菊種苗。經兩年田間試驗結果,5-6成病毒感染率下降至不到1成,可望成為杭菊產業未來持續成長後盾。

74年後重現經典!臺大復刻出版磯永吉《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

你可曾想像過一本水稻技術書籍可以熱銷到絕版?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在1941年曾出版《水稻耕種法講演》,當年因農民、技術人員索取踴躍而絕版,磯永吉遂將多年來演講精華,如水稻育種、品質、栽培······等多項技術集結成冊,於1944年透過臺灣農會出版《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