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菊產業回春,種苗場健康種苗迎擊病毒威脅

文/林宜潔 首圖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隨著國人健康飲食意識抬頭,杭菊種植跟著回春。過去,農民種植杭菊多自行從田間留種,時會出現植株生長不良或減產情形,嚴重時產量下降2-3成,甚至導致棄園。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以分子檢定技術,找出惹禍病毒,並篩選培養出健康杭菊種苗。經兩年田間試驗結果,5-6成病毒感染率下降至不到1成,可望成為杭菊產業未來持續成長後盾。

杭菊種植面積成長,病毒威脅增

臺灣杭菊種植面積逐年上升,生產重鎮苗栗縣銅鑼鄉今年栽培面積達60公頃,為歷年最多,其它則有臺東15公頃等。菊花茶消費量大,苗栗縣銅鑼鄉農會總幹事曾義孝表示,逐年增產的國產杭菊仍僅佔臺灣整體消費量約兩成。

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邱燕欣表示,臺灣杭菊種植的傳統方式,以農民自行從田間篩選母株為主。「近年有植株淺根、容易倒伏,生長緩慢且花朵數變少的問題。」邱燕欣說明,農民看到這些狀況,常常會以為是營養不夠,或者是單一個案,「其實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的關係。」

邱燕欣表示,種苗改良繁殖場利用病害檢定平台的分子檢定技術,發現外觀起來健康,常被農民留下當作母株的植株,竟有病毒感染的狀況。「而且病毒不只一種,我們這邊基本就檢測出三種,會有複合式感染情形。」嚴重的話,會全面性減產2-3成,甚至導致農友棄園。

11月正值杭菊開花季節,生產重鎮苗栗縣銅鑼鄉今年杭菊栽培面積達60公頃,為歷年最多。(圖片提供/銅鑼鄉農會)

健康種苗田間罹病率從6成下降到1成

要解決杭菊的病毒感染問題,就必須從源頭,種植乾淨種苗開始。種苗改良繁殖場去年發表全新健康組織培養苗。選擇出性狀優良的杭菊單株,並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配合特定病原檢查方法,利用高密度隔離溫室進行扦插苗繁殖及生產管理,成功繁殖出杭菊健康種苗,並與在苗栗縣銅鑼鄉與農友合作試種。

「比起一般農民自行留種的感染率達5-6成,健康種苗只有不到1成。」邱燕欣說明,健康種苗在田間受到其它感染源影響,仍有罹病風險,然而機率大大降低。他表示,去年跟今年在銅鑼鄉都有舉辦示範觀摩會,健康種苗的成長跟開花狀況都較佳,花色也較明亮豔麗。

經田間試驗結果,圖左的罹病植株開花率不佳,對比右方健康種苗花數多產且豔麗有明顯差別。

成本初期稍高,然耗損率降低

成本方面,與種苗改良繁殖場辦理技轉的合興育苗場負責人洪欽讚表示,每株大約會比原本的6塊錢多出2塊錢。「但如果把種苗損耗率1.5成,以及後續採收的損失算進去,不會貴出多少。」洪欽讚表示,今年有跟銅鑼鄉農會配合提供農民試種,預計明年開始銷售,也希望在初期跟農會共同吸收部分成本,降低農民負擔。

邱燕欣解釋,杭菊健康種苗從育苗到具有完整開花生產能力,大概需要歷經3-4代的馴化,也大概就是3-4年的時間。種下去之後,並不需要每年換苗,「大概5-6年換一次苗就可以。」

另外,他表示,使用健康種苗還可以使杭菊植株全面年輕化。「現在很多杭菊苗幾乎都使用到達十年以上,其實生產力也沒有那麼好。」他補充,使用組織培養苗除了降低病害威脅,還可以提升整體產業的產量,有益杭菊產業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