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72 頁
【農委會報捷】東京國際食品展收穫豐 臺農產外銷累計新臺幣23億元
農委會今年首度以籌組「臺灣農產館」方式參加「2019東京國際食品展(Foodex Japan 2019)」,展期前三天現場累計接單金額達新臺幣7017萬元,加上臺日兩國業者簽署的香蕉及水產品採購訂單,合新臺幣23億元,收穫甚豐。
【產量提升】冬季高屏氣候好條件,百香果產季延長至春天
酒紅色外皮、鮮黃色果肉酸甜入口的百香果,是許多人夏天飲品的好選擇,不過以後新鮮百香果不只在下半年吃得到,春季也能嚐到安全無毒的新鮮百香果。
2017年百香果年產量約1.1萬公噸、總產值更達8億元,國內百香果市場大但生產時間多集中於夏秋季,產量近七成的埔里產地也僅能供給7月至隔年1月。為了延長百香果產季、提供高屏農業新利基,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近幾年開始推廣高屏地區春季百香果栽種技術。
【防疫無國界】非洲豬瘟各國交流防疫經驗 ,國外專家:加強民眾風險教育
為了加強臺灣非洲豬瘟防疫措施,農委會家畜試驗所於3/7、3/8兩日舉辦臺灣首次「非洲豬瘟預防及控制國際研討會」,邀請長期進行流行病學研究、並擔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諮詢學者Dirk Pfeiffer來台,與臺灣、英、俄、韓、泰、越及日本等國學者交流防疫及檢驗經驗。
【女農發威】農村女力新時代 每年創造逾6.5億元產值
尋常百姓家桌上的傳統調味料也可以打開新商機:新竹竹東大同家政班的客庄媽媽們運用傳統飲食智慧,開創酸香微甜的酸桔加工新事業;農村婦女們合縱連橫,打通鄉間的任督二脈:新北深坑的家政班阿姨們利用共食、學藝與運動,為長輩們傳達信望愛;花蓮壽豐鄉家政班阿姨們創造的Q軟黑糯米養生粽,更曾創下1萬2千顆外銷加拿大的驚人紀錄,為新時代「女力」寫下新篇章!
【領先全球】基因圖解開黑面琵鷺族群秘密
「外面綿綿的春雨不但代表我們萬物復甦,它也提醒我們在臺灣入冬的這兩千隻黑面琵鷺:三月到,準備北返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主任開場。在黑面琵鷺北返之際,特生中心及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研究團隊留下了領先全球的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要解開黑面琵鷺幾萬年來的族群秘密。
【槍殺喊停?!】埃及聖䴉攻佔西部沿海 林務局採取巢區管制及網具移除
黑色新月形長喙、潔白羽身的埃及聖䴉曾是民眾賞鳥時的驚喜,如今卻成了台灣生態隱憂。本月4日林務局及嘉義縣局處會勘東石繁殖巢區,估計成體約有2500隻以上、孵育的蛋約有5000顆,巢區已影響當地鳥類生態。原先傳出要以空氣槍進行撲殺;林務局回應,考量巢區地勢平坦且適逢繁殖季,將以更有效率的陷阱及網具移除,避免驚擾鳥群。
【台中花博】臺灣水稻前世今生 奇蹟米引發綠色革命
餐桌上的米飯,到底其來有自,臺灣水稻品種繁多,眼前綠油油的稻田,你又是否可以分得清,到底哪一種是曾在國際舞台吒叱風雲的「奇蹟米」,哪一種是拯救海地的糧食主角?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3月2日至3月24日,展出第三樂章「永續圓舞曲」展覽:更換稻作,為大家掀開臺灣水稻的神秘面紗。
【水果外銷】臺蕉化身米其林餐點 臺灣農產前進2020東京奧運
今日(3月5日)起至8日,農委會首度以籌設「臺灣農產館」方式,參與於日本千葉幕張展覽館登場的2019東京國際食品展(Foodex Japan 2019)。曾赴日與日本富山縣日臺親善協會簽署「台日農漁產品交流合作備忘錄」,帶著臺灣香蕉與當地小學生共享的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再次帶領臺灣優秀農產業者及各縣市代表前進東京,積極搶攻日本及全球市場商機。
【臺灣首發】深脈松露世界新種亮相 未來可見餐桌上
10公克動輒要價5000至7000台幣的頂級義大利白松露,未來不必等國外松露獵人。農試所今年成功培養本土白松露「深脈松露」菌種,可望早日促進本土白松露市場化。
暖冬農損3.5億 農委會開啟水情應變機制及災損補助
去年暖冬影響,今年1-2月部分地區因雨量不足,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授粉結果。農糧署表示,截至3月4日全臺農損已達3億5784萬元,其中以荔枝產區高雄市農損7683萬元最為嚴重。農委會近期已啟動水情應變機制,並公告各地農作物損害救助與技術支援辦法,盡快協助農民復耕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