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殺喊停?!】埃及聖䴉攻佔西部沿海 林務局採取巢區管制及網具移除

文/莊曉萍 首圖提供/陳建樺

黑色新月形長喙、潔白羽身的埃及聖䴉曾是民眾賞鳥時的驚喜,如今卻成了台灣生態隱憂。本月4日林務局及嘉義縣局處會勘東石繁殖巢區,估計成體約有2500隻以上、孵育的蛋約有5000顆,巢區已影響當地鳥類生態。原先傳出要以空氣槍進行撲殺;林務局回應,考量巢區地勢平坦且適逢繁殖季,將以更有效率的陷阱及網具移除,避免驚擾鳥群。

埃及聖䴉數量上升中  台灣恐變亞洲擴散中心

來自非洲的埃及聖䴉最早為商業景觀用途引入,自1987年在關渡現蹤後,台灣西部各沿海濕地均可看到牠的蹤影,近年有向西部內陸築巢及出現在東部的趨勢,恐怕國內現已逼近上萬隻。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便曾在公視「我們的島」採訪指出,「如果不處理,台灣會變成埃及聖䴉的亞洲擴散中心。」

其實,林務局早在2010年已將埃及聖䴉列為外來入侵動物優先處理的A級物種,只是考量群體數量不多、僅持續監測。然而埃及聖䴉除了捕食魚、蛙等動物外,也會取食人類廚餘和垃圾。因此地狹人稠不缺食物來源,且目前無天敵的臺灣,成為成體存活近15年的埃及聖䴉繁殖天堂。

埃及聖䴉在嘉義東石的巢區(資料來源/陳建樺提供)

成體存活期長  移除成長期抗戰

目前林務局將透過生殖控制及成鳥移除兩項措施;在移除成鳥部分將考量巢區地形判斷進行陷阱、網具、套索等多元管道移除,後續進行人道撲殺或提供學術研究。至於槍枝移除方式將視操作人員技術成熟,再進行落單鳥隻移除作業。

「繁殖季通常在四月,不過今年有提前的狀況。」林務局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表示,為有效降低埃及聖䴉數量,將持續透過各地方政府管控巢區分佈,今年也將再加入夜間追蹤的方式,掌握埃及聖䴉捕食回巢的範圍。

「民眾若看到巢區勿直接進入探查,受驚擾的話鳥會離巢。」石芝菁提醒,2018年曾發現800個巢的彰化漢寶濕地,便因為採樣等干擾行為,發生鳥群集體棄巢的現象,導致監測單位難以追蹤。因此石知菁呼籲民眾,若看到巢區勿透過各樣行為干擾,而優先向林務局「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臉書粉絲專頁通報。

根據106年度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報告,2007年法國也曾針對埃及聖䴉進行槍械射擊、刺蛋、誘餌等方式移除,終於在2013年有效控制野外觀察數量,自1700對下降至300對。因此控制埃及聖䴉不只需要多管齊下,還需要與時間賽跑。

埃及聖䴉生活史(資料來源/林務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