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花博】臺灣水稻前世今生 奇蹟米引發綠色革命

文/彭嘉琪 攝影/吳佩蓉

餐桌上的米飯,到底其來有自,臺灣水稻品種繁多,眼前綠油油的稻田,你又是否可以分得清,到底哪一種是曾在國際舞台吒叱風雲的「奇蹟米」,哪一種是拯救海地的糧食主角?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3月2日至3月24日,展出第三樂章「永續圓舞曲」展覽:更換稻作,為大家掀開臺灣水稻的神秘面紗。

臺中在來1號稻米,為全球第一種半矮性水稻品種,掀起「綠色革命」。

海地援助功臣  臺中秈10號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2017年的全球農業預警報告中指出,海地於2016年10月受到馬修颶風侵襲,作物產量下降了50%,當時估計未來將有超過140萬人口需要糧食支援。中華民國海地技術團,於2008年開始將台中秈10號(TCS10)引入海地,2012年因其高產及極耐稻熱病,廣在海地被種植,市占率達60%,曾解決海地糧食暴動問題,並提升當地水稻栽培技術,改善水利設施,協助農民碾米、行銷,不僅提供海地居民所需,糧食飆漲下更成功行銷北美地區。此台中秈10號,是台中農改場於民國63年第一期作以嘉農秈育14號為父本與台中秈試204號為母本雜交而成的品種,是以梗米為主流的臺灣市場裡,唯一能與之抗衡之秈米米種,蓋因其稻桿強韌,株型理想,米粒大且飽滿,晶瑩有光澤,長米口感上不黏膩,吃起來鬆軟有彈性,淡淡香甜更勝其他米種。

臺中在來1號稻米 引發國際綠色革命

臺中在來一號水稻於民國46年育成,為全球第一種半矮性水稻品種,由於半矮性可以多施肥以提升產量,因其植株不高,產量增加時不致於倒下來,是為台灣水稻育種的傲世創舉,其半矮性基因隨即被各國利用,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即利用其母本,「低腳烏尖」育成有「奇蹟米」之稱的IR8,提高全球稻米產量,使得1972至1973年間將會發生的世界糧食危機得以消弭,掀起所謂的「綠色革命」。

意外培育而成的彩葉稻,適合田間彩繪及插花藝術等,在觀賞用的範疇可望持續發展,活絡地方休閒產業。

意外彩葉稻 觀賞用新貴

是次花博還展出了多種彩稻,包括水稻(紅長護穎/大穗—臺農育9014004號)及水稻(黃莖/黃葉—臺農育9014002號),均為台農67號水稻的後代,是前農試所王強生博士利用誘變育種研究時的意外收穫,是不同於原生的非基改有色稻種。彩葉稻因其色彩與大穗、大粒等特徵,適合田間彩繪及插花藝術等,在觀賞用的範疇可望持續發展,活絡地方休閒產業。

臺灣水稻不只是我們面前的一碗飯而已,想了解更多它們的前世今生,千萬別錯過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3月份的「更換稻作」展覽。

較早前,以彩葉稻拼成的花博稻田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