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全球】基因圖解開黑面琵鷺族群秘密

文/莊曉萍 首圖攝影/郭東輝 攝影/莊曉萍

「外面綿綿的春雨不但代表我們萬物復甦,它也提醒我們在臺灣入冬的這兩千隻黑面琵鷺:三月到,準備北返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主任開場。在黑面琵鷺北返之際,特生中心及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研究團隊留下了領先全球的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要解開黑面琵鷺幾萬年來的族群秘密。

基因組草圖說故事

全球4千多隻的黑面琵鷺,約有3分之2的數量在臺灣過冬。此次讓研究者解開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的重要功臣是,2002年肉毒桿菌中毒所獲得的黑面琵鷺樣本,以及2015年在臺南救助受傷黑面琵鷺所獲得的高品質DNA樣本。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表示,透過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可得知族群在1萬8千年前冰河時期後數量開始下降,但數量推估仍可達6萬多隻。不過隨著人類生活變遷,如戰爭和農藥使用,1990年代全球黑面琵鷺數量下降至不到300隻,一度讓黑面琵鷺僅能近親繁殖。後來透過各國持續推動棲地保育工作,30年內讓數量回升至4千多隻。曾經因數量下降造成的瓶頸效應,也讓研究團隊擔心影響黑面琵鷺的遺傳多樣性會不會因此下降,長久下來影響族群的環境適應力。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分享研究發現

瓶頸效應影響不大  黑面琵鷺族群多樣性持續增加

「我們分析出來族群和族群多樣性是屬於同步的狀態,族群恢復了、族群多樣性也慢慢跟上來了。近親繁殖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慢慢緩解了,這是一個雙重樂觀的狀況。」姚正得認為,雖然基因組圖上相當樂觀,實際上還是要靠棲地保育,才能讓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及基因多樣性持續增長。

黑面琵鷺棲息地分散  濕地保育要跟上

姚正得分享,目前臺灣列定的黑面琵鷺保育濕地與實際上黑面琵鷺聚集熱點仍有些差異,數量最多的是臺南土城濕地約有469隻、其次為嘉義布袋389隻,部分地層下陷地也因水未退去開始有黑面琵鷺聚集。根據2018年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及全國鳥會調查,也顯示目前臺灣黑面琵鷺分佈較廣,可降低生存風險,不過棲地保育工作也需要同步進展,才能讓黑面琵鷺持續來臺灣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