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發】深脈松露世界新種亮相  未來可見餐桌上

文/莊曉萍 攝影/莊曉萍

10公克動輒要價5000至7000台幣的頂級義大利白松露,未來不必等國外松露獵人。農試所今年成功培養本土白松露「深脈松露」菌種,可望早日促進本土白松露市場化。

根據財政部統計,國內近五年松露平均進口約210公噸,且國外人工栽植的品種多為黑松露、白松露因為人工採取數量稀少而價格高漲。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張彬表示,本土白松露的發現及菌種培育將有助於推展國內林下經濟。林試所今年也將在六龜區多納、鳳崗等實驗林區進行本土白松露「深脈松露」苗木實驗,最快將於8年後可見本土白松露出產。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張彬與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傅春旭手持台灣本土松露

踏破鐵鞋無覓處 本土白松露得來費功夫

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傅春旭,於2013年開始「臺灣松露之栽培與產業化研究」計畫,為了讓松露產業能深根臺灣,他從調查臺灣松露資源開始。研究團隊首先利用30萬筆林務局植被資料庫、6,400多筆林試所土壤調查隊資料庫,找出適合松露生長的生態熱點縮小挖掘範圍。

2016年傅春旭研究團隊沿著胡弘道教授多年前的探勘路線,從八通關古道進入郡大林道60k卻尋索未果,「因為全身冒汗,我去瀑布沖澡,腦袋就清醒了一點,就回想起大學時探查水生菌,挖到白色菌種的那個鏡頭」傅春旭回憶。就是這個鏡頭,讓傅春旭帶領團隊在瀑布對向挖出體型較小的本土白松露「雲杉松露」。2017年團隊成員林介龍更在南投溪頭林區挖出體型更大的「深脈松露」,8月正式在臺灣松露資源研討會發表,後續更為台灣第一個國際發表的白松露。

傅春旭表示,「深脈松露」因孢子深埋於子實體中得名,氣味濃厚,且子實體直徑可達3公分,比起同為白松露、但子實體僅0.2到1.5公分的「雲杉松露」更有經濟價值。因此在2017年發現「深脈松露」後,除了協調臺大實驗林林管行生育地管理及監測,更透過實驗室取出乾燥子實體的孢子進行固態與液態的培養方法,以期未來可藉由菌種進行苗木接種實驗,加速「深脈松露」市場化速度。

深脈松露成熟子實體(資料來源/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提供)

臺灣松露研究三十年  持續刷新世界松露品種

回顧台灣松露發現歷程,1987年首次在南投東埔山發現黑塊菌、1989年臺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在臺大實驗林等地開啟亞洲第一座人工塊菌造林地。此後胡弘道教授、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傅春旭,陸續發現本土黑松露品種「台灣塊菌」、「屑塊菌」,以及兩項本土白松露「雲杉塊菌」、「深脈塊菌」等新品種。2014年宜蘭大學與宜蘭縣政府在大同鄉四南平台進行黑松露試驗計畫,目前菌根苗已成功接種9成,相信未來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本土松露露臉。

農傳媒整理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