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彩色胡蘿蔔不僅滋味討喜,更具營養價值。

【臺灣好食蔬】履歷胡蘿蔔,每種顏色都營養

胡蘿蔔營養高,但味道特殊不討喜?新世代彩色胡蘿蔔完全顛覆這刻板印象,滋味清甜細緻,毫無草腥味,外貌更是亮麗多彩。雲林縣東勢鄉推展大面積標準化契作、全方位嚴格品管,賦予胡蘿蔔嶄新風貌,「國際台灣胡蘿蔔日」人潮年年倍數上揚,為原本寂靜的農村帶來蓬勃生氣。

乾旱土壤長出甜美果實。(陳俊羽攝)

【臺灣好食蔬】落山風伴隨,層層剝開洋蔥的心

變,才是唯一的不變。現代農民一足一印踩在泥土上,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挑戰,唯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真本事,才能在逆境中存活。這一回,哼著楊宗緯的歌曲〈洋蔥〉,來到國產洋蔥的大本營恆春,在新啟用的伴手禮中心,進入洋蔥的前世、今生,在「蔬菜皇后」的百媚千姿中,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的心。

社區定時發送食材暖暖包,內容營養豐富,皆針對長輩量身設計。

【綠色照顧】綠色照顧好暖心 農村社區長者健康新生活

談到旗山,必然會想到那裡盛產香蕉,和日治時期即建立的百年糖廠,為臺灣農業與製糖產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發展活躍,於二○二一年及今年二○二四年皆獲得金牌農村競賽金牌獎,近年更投入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推廣的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為社區在地高齡者提供更多支持和照顧。

【大糧倉】從雜糧開始的食農教育之旅

現代小孩普遍不識五穀雜糧,甚至沒看過雜糧原來的模樣。基隆市成功國小參與農糧署「113年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從播種、田間管理、採收到做料理,全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小朋友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仍直呼好好玩,更發現各式各樣的雜糧作物,原來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啊!

辣炒鹹菜

【百元風味鈔】思念的酸鹹味:辣炒鹹菜

說起鐵路便當,哪道配菜最好吃?對我來說,不是主菜滷排骨、不是滷蛋、不是紅色豆絲,最好吃是那一小筷子的炒鹹菜,配著白飯超開胃。

鹹菜的原料是芥菜(刈菜),冬天收成了大棵芥菜,肥美鮮嫩可以煮刈菜雞湯,苦甘醇美;也可以把整株芥菜先晒乾一日,然後將略凋萎的芥菜平鋪在地上,一層芥菜、一層粗鹽如此堆疊數層。

發哥做魚丸已經有二十年了,一年只有在黑鮸魚漁獲季時他才做魚丸。

【飲食身世錄】幸福的黑鮸魚丸

秋末入冬正是鮸魚季節,每到此時,東引島上一些店家會開始打鮸魚丸。

至少不管什麼魚丸,魚的含量必須在五成以上,才能稱為魚丸,商家還必須寫出魚種跟魚肉比例,哪怕是混了不同的魚都要寫清楚,這才能保障消費者,也能提升魚丸加工業的品質。

「快,發哥開始做魚丸了。」我在東引島上,接到當地朋友訊息,便趕至發哥的工作室,幸有貴人引路,才得以一探魚丸的完整製作過程。

經典英式聖誕大餐。

【異鄉人英式餐桌】英國聖誕大餐

小時候總是嚮往聖誕節。
童話故事書裡精彩的插圖,畫著油亮大烤雞、美麗的雪景、角落壁爐裡的火在燃燒,襯著一棵華美聖誕樹,一家人有說有笑的圍繞在餐桌前享用聖誕大餐。身在臺灣還年幼的我並不理解,為什麼我們家的聖誕節跟書上差這麼多?

自二樓飲食區俯瞰,口福眼福都大飽。

【菜市人生場】要西市場放棄諧音哏真是太難了——屏東西市場

歷經兩年改建,今年夏天重新開幕的屏東西市場,擁有整齊劃一的攤位擺置,和規格一致的招牌設計。看似沒有太多隨機驚喜,然而定睛一看:賣包包飾品的「海飾盛樓」、賣果汁的「思菓驛」、不確定在賣什麼的「包珊包海」……本來只是要買個菜,演變成諧音哏蒐羅之旅。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

津沙境天后宮的建築與洗石子地板,是戰地時期阿兵哥所做。

【神明好農情】津沙媽祖與老酒的祕密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