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20 頁
【四方茶話】在北埔泡茶的梵谷──寶記茶舖
第一次拜訪位於北埔老街上的「寶記茶舖」。此處觀光氣息濃厚,人群往來、熱鬧不減,顯現老街的生命力依舊盎然,不少店家都讓人流連忘返。
因工作關係,有時會到竹東一帶,卻未曾踏訪北埔的任何一間茶行,不熟識之外,也對東方美人的價格年年高漲感到卻步。恰巧有次朋友同行,臨走前,跟我們推薦這間茶鋪,當時的他,試喝一輪後,也買到喜歡、價位可接受的好茶。
【山路食藝】撿回來的一頓飯
去年跨年前的四天「南二段」行程,應該會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經歷之一。
出發前知道第一天會下雨,第二天起就放晴。時值深冬,本來就冷。對登山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是可接受的。誰知道,最後寒冷和風雨的程度都遠超想像。第一天從向陽登山口出發,中午途經嘉明湖時,我已經冷到發抖,往拉庫音溪山屋時,沿途只剩一片白霧,道旁植物掛著冰霜,強風呼呼,我的輕量登山傘不慎脫手,隨著冷風在空中翻滾,消失在山谷中,忍不住氣得大罵髒話,狼狽抵達山屋。
【山羌交友記】時光的隧道
與友人們搭上火車,去了瑞芳。印象中很遠的地方,火車移動間才發現,原來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抵達,一點都不遠。搖搖晃晃,跟著窗外風景,進入一片綠意,天氣很好,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開啟。
有時為一間店,有時沒明確目的,只因某個地名,就搭上火車,帶自己出去走走。沒有預設的出發,總得到最真實的感受。熱就是熱,下雨便迎著雨,遇到什麼天氣,就乘著那樣的風前進或駐足。
【地方臺味】嘉義椪皮麵
因為層層不可細數的緣由,麵食一直在我行動菜單上,有一席之地。記得那時於嘉義民雄求學,在家庭與學院往返,民雄車站是中繼點,往右是陽光空氣震蕩的學術之旅,往左便是均衡身心的小吃集散地,日子就這樣一天過著一天,火雞肉飯、鐵板燒、芋圓、當歸麵線,一家替換一家。
「椪皮」就是炸豬皮,閩南語辭典寫為「磅皮」(pōng-phuê)。民雄椪皮麵的椪皮,是將炸得脆爽帶勁的肉皮滷得入味發亮,以取代肉。
寵物看診準備好了沒?
帶貓、狗看醫生總是大工程,除了例行健康檢查,偶爾寵物們也會身體不適或有急性症狀需要就醫,這時候應該準備哪些東西與資訊,方便醫生快速了解狀況呢?在此提供參考清單;但還是得提醒,最終仍需以愛寵的獸醫師建議為準喔!
《鄉間小路》2024年7月號 百草有味
有緣千里相會,特奉杯茶,交個偶遇知心──臺灣傳統青草茶,或稱百草茶,有獨特的在地脈絡和歷史背景。據本期採訪的達人或店主觀察,北中南,甚至外部列島,因地緣與植物分布不同,最初,草本茶飲配方也各有習慣用法。如今實地踏查店家,反而主要材料所見略同,差別的是各店自家代代祕傳的提味植物。
儘管飲茶需求變遷,時至今日,各地或多或少仍維持有青草街巷聚落,傳統新鮮青草、烘焙乾貨漸漸注重種植產地、製程品管。
【餐桌上的產地】草本植物烘焙家:紫城農場
作為培育蔬菜瓜果苗的育苗場「紫城農場」,十多年前起,開始種作草本植物,包含仙草新品種、魚腥草、杭菊、萬壽菊、胡椒薄荷、檸檬香茅、紫蘇等。二〇一五年建設加工場,二○二○年成為桃園第一家農業部農糧署輔導,取得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認證的加工場,後續以製茶工法烘焙仙草和魚腥草等風味茶,自種、自焙、自銷,獨樹一格。
【草茶指南】老店交流:跨越世代的青草茶怎麼喝?
跨越世代傳承的青草茶,是臺灣早期風景中最獨特的常民滋味,含括對信仰、對自然、對人際問候,從心理、身體至環境的關懷。傳統草本飲逐漸式微的今日,這杯日益難得的茶,究竟該怎麼喝,如何於現代延續先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原址大稻埕永樂市場內、由「德河青草店」重新改名、改裝「姚德和青草號」,以及前身是龍山寺旁青草巷裡「濟安青草行」的「老濟安Healing Herbar」,藉著各自獨創新意持續發展,無獨有偶都已傳承至第三代,且讓兩店負責人王柏諺、姚勝雄聊聊,屬於自家草茶文化的傳承與進化。
【鄉間食堂】青草達人翁義成:採草煮茶,記憶療癒的芬芳
近代醫學發展前,中、西方都有草藥文化,每個聚落都有類似巫醫或赤腳大夫的醫者,採集自然素材,烘乾或炮製,熬煮成藥,舒緩人們的病痛。
來到近代臺灣,其實藥草離我們也不遠,初學者想入門,可以前往臺北市雙連站二號出口,往後方走,找到一家小鋪子,同時掛著「草盛園」和「建興青草店」招牌。木質裝潢很溫馨,買杯飲料,還可以跟店員打聽藥草植物課程。主持店家的是「青草達人」翁義成,他理小短平頭,眼神精明,遞上的名片卻寫著「一順青草店」。
西洋草本植物飲,跟臺灣青草茶有什麼不同?
我們常講的青草,指的是臺灣本土青草文化用到的植物。從國外引進的草本飲一般稱之為花草茶,不會叫青草茶。廣義來看都是草本植物,也可視為草茶的一種,但對我們來說,青草茶還是偏重臺灣原生草茶文化,和外來的草本茶飲還是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