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08 頁
追尋風味的自由,探索咖啡因的城市地圖
「我覺得,我是一個偷故事的人」,Elsa林珈如是知名咖啡社群平臺「咖啡因的地圖」管理者,曾在咖啡館與藝廊工作。熱衷與人交流的她,以在咖啡館「偷來的」故事,以及對咖啡深入淺出的講解為主軸,書寫三年多來人氣不墜,並逐漸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城市指南。
陶鍋慢火炒焙,來自邊境的解憂咖啡
衣索比亞家戶以陶鍋焙炒咖啡豆。客人來訪時,婦女將生豆倒進炭爐上的陶鍋,拌炒至深棕色後以杵臼搗碎研磨,用陶壺沖煮出濃醇咖啡,加入白糖招待賓客享用。這個咖啡社交文化與潘佳霖推廣陶鍋炒豆的初心不謀而合——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為親友炒焙咖啡,就跟煎荷包蛋一樣簡單且日常。
當日鮮烘限時送,打造通往咖啡世界的入門之路
「明明買的是同一支豆子,總覺得這次喝起來的味道跟上次不太一樣?」「豆子這麼多種,價差超大,到底該買哪一支?」解決想嘗試精品咖啡,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新手困擾,是步昂咖啡創辦人陳品任踏入烘豆領域的原動力,他運用科技穩定烘豆品質,接單現烘、24小時內出貨,用一袋袋新鮮、價格平易近人的豆子,吸引人步入精品咖啡的世界。
搖動手網,烘出電光咖啡的過去與未來
穿過連綿稻田,來到臺東卑南溪旁、人口僅兩百多人的電光部落,29歲的阿美族青年黃瀚扭開爐火,以手網烘焙咖啡豆,幾坪大的空間很快被咖啡的香氣填滿,「咖啡是我們部落的特產,我喜歡喝咖啡,結合興趣跟部落的需求,是理所當然的選項。」黃瀚說:「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始學烘豆、萃取咖啡,也打造出這間店。」
沛洛瑟珈琲店×拾米屋:咖啡職人的自家烘焙哲學
沛洛瑟珈琲店今天提早開門,吧檯邊女主人康家韶熟練地磨豆、沖咖啡,伴著咖啡香與爵士樂音,主人甘力安與拾米屋的烘豆師詹兆仁已經聊開了。擁有十多年烘豆經驗的三人平常埋首於店務,難得聚首長談,一向寧靜的店裡爆出笑聲,對於他們來說,烘豆是值得一輩子探究的學問,有說不盡的故事等待挖掘。
抓緊時機、釋放風味的咖啡烘豆學——一爆二爆的觀察心法、淺中深焙比一比
原本沒味道的咖啡生豆,為何可以沖煮成散發花果、焦糖、可可等香味的咖啡?其中關鍵正是「烘豆」,淡綠堅硬的生豆烘焙後會變得焦脆、香氣更濃郁。為什麼咖啡豆會有這些變化?在實作之前,先從「烘焙曲線圖」理解豆子隨溫度的轉變,並從科學角度究其原因。
《鄉間小路》2020年11月號 享烘豆 癮咖啡
有咖啡癮的人,絕不能錯過烘豆的美好──無論是到咖啡豆專賣店找尋不同烘焙度的豆子,或是蒐集城市裡的自烘咖啡店,開創新的味覺體驗。即使沒有機器,也能用手網或陶鍋在家烘豆。享受烘豆,即擁有創作咖啡風味的自由。
烘豆阿伯與街舞小子,炒豆仔的老青世代對談
十年前,古坑咖啡潮興起,咖啡原鄉之名大噪,卻在混豆風波重創之下,聲勢急遽下墜。五年前,在地咖啡烘焙業者揪結組成「斗六咖啡烘焙會社」,用烘豆師角度重新探尋本地咖啡文化,而以最高齡加入的第一代烘焙師陳守宜觸動了隔代咖啡人Lobby,兩者激盪出一支名為「1960」的烘豆之作,那深黑焦豆裡的老味道緩緩飄香,令人再次憶起了臺灣咖啡的故事……
【農遊食趣】竹北烏魚子為什麼紅
烏魚子又稱「信魚」,它總是很守信的在每年冬至前後十天、在體內魚卵最肥美時來到臺灣西南沿海,豐富了除夕夜餐桌。但隨著大陸漁民攔截加上海洋資源匱乏,野生烏魚越來越少,目前臺灣超過九成都是養殖烏魚,而養殖烏魚的取卵時間通常比野生烏魚提前一個多月,也就是11月立冬或小雪時。
【田野保存食】跟食物好好的玩在一起
家裡的兩個孩子都很喜歡騎摩托車出遊,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有可能是爸媽年輕時很常騎摩托車約會吧!無論是到臺東、花蓮、屏東或者是馬祖,唯一的要求就是租摩托車,對於去哪玩或者要吃什麼好像都沒有什麼要求,摩托車變成唯一的最愛。到了孩子都長大成人的現在,還是搞不太清楚為什麼要騎摩托車,坐車不是很舒服嗎? 媽媽一直都很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