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旅社行腳】地方賊/老旅社不變的老

當代的住宿有很多選擇,從飯店、民宿,到旅館、背包客棧,它們多半鄰近觀光景點,方便遊客前往。然而,臺灣某些地方還留著一些常被忽略的旅居空間,那就是旅社。她不一定會出現在著名的觀光區,但在一個城市或小鎮曾經熱鬧的街上,或是鐵路、公車總站前,一定會找到幾間。隨著市區移轉、人們對旅宿需求的轉變,這些旅社陪著老街一起沉寂。

時代路口不滅的一盞燈——看盡關山繁華起落的金玉旅社

在城鎮發展過程中,如何看待老屋一直是個艱難的課題,用價值還是價格的眼光?從懷舊或未來的角度?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是浮動的。關山老街上的三間老旅社各自走上不同的命運,一個被夷為平地,蓋了新大樓待租;一個預計在道路拓寬工程中拆除,在民眾聲援下被保住,但未來的使用計畫未知;唯獨金玉旅社仍在營業,老闆娘是85歲的羅梅。

來去東和大旅社住一晚,品味時光陳釀的紋理與人情

抵達南國屏東的東和大旅社,正在看電視的邱尖阿嬤緩緩起身走向櫃檯,貓咪在旁喵喵迎接來客。填完旅客登記單(阿嬤特別檢查字有沒有寫工整),她領我彎入昏黃窄廊的房間,把桃紅毛巾及盥洗用品放入浴室,提醒睡覺可以開小燈、棉被不夠蓋再告訴她……,古樸的陳設、貼心的問候,讓人恍若不是出門在外,而是回到懷念的阿嬤家。

【旅社留影】記錄/文明的荒蕪之境

我喜歡用相機記錄那些被人們遺棄的建築,各式各樣任其荒廢的建築都訴說著那個地方的過往,它們有著前人生活的痕跡與見證,更甚者能代表一地的歷史變遷。

【非關爬山】山屋、獵寮與石洞

回顧2020,確實是臺灣山林中人聲鼎沸的一年。新冠肺炎無形中鎖國,加上山林開放的政策引導,山林成了新興的旅遊勝地。親山或許是一種正向的休閒活動,卻也衍生了一些問題。

【文明野味】犬之島

陽明山就像臺北盆地的夢境,與腳邊的城市有截然不同的氣溫與氣味,雲裡來霧裡去,每條山徑都像通往一方迷離的夢土。

【鄉村好好生活】積極,才能真正慢活

六年前的池上,剛經過金城武的加持,引來遊客無數。然而,那一片每年兩次轉為黃澄澄一望無際的稻田景觀,沒有金城武,一定還是會紅,只是不會如此瞬間暴漲。

【臺灣究小食】母憑子貴的落寞——烏魚殼

每到冬風凜冽的季節,家母總是能輕易地在市場上尋得新鮮肥潤的烏魚,為餐桌添上「紅燒烏魚」這道極度家常但無比美味的料理。「烏魚的產季很短啊,我們要抓緊時間吃,」家母叨叨念著,「那麼肥又大的烏魚一條能分好幾餐吃,竟然只要一百元,真的太便宜!」饞饞的吃貨聲響始終沒停歇過。

【菜市人生場】二水,鐵路不轉人轉

位在彰化東南隅的二水,作為集集線的起點,是自西部進入車埕,也是鐵路支線轉乘縱貫線的必經之路。早年二水車站前的日日新商店,為了接應往來不絕的旅客,竟然領先7-11、率先當起24小時雜貨店,還兼賣現打木瓜牛奶和剉冰。隨著二水的沒落,剉冰機也鏽得轉不動了,裝剉冰的淺碗和湯匙還散落在一旁,彷彿客人剛吃完,只是蒙上一層厚灰,幾年來從沒收拾過。

【歐陸食旅味】打牛奶的牧羊人觀光客

臺灣曾是農產品及畜牧王國,但生在北部的我往往只能看到最後的貢丸湯,生活周遭常見的動物是街頭路霸小黑狗、廟裡水池的長壽烏龜。歐洲講求生態平衡,郊區草原上常看到羊群、牛群,甚至鵝群、兔群;這天我參觀完吸血鬼德古拉的家、羅馬尼亞的布朗城堡後,在搭公車回家的路上看到草原上有點點密集的牛群,立馬急按鈴,不管外頭打雷烏雲、偏離航道多遠,我感到牛群正呼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