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東和大旅社住一晚,品味時光陳釀的紋理與人情

文字/李怡欣 攝影/陳建豪

抵達南國屏東的東和大旅社,正在看電視的邱尖阿嬤緩緩起身走向櫃檯,貓咪在旁喵喵迎接來客。填完旅客登記單(阿嬤特別檢查字有沒有寫工整),她領我彎入昏黃窄廊的房間,把桃紅毛巾及盥洗用品放入浴室,提醒睡覺可以開小燈、棉被不夠蓋再告訴她……,古樸的陳設、貼心的問候,讓人恍若不是出門在外,而是回到懷念的阿嬤家。

從對街看東和大旅社,立面的藍白外牆與淺綠窗櫺和諧搭配,即使招牌字體與七碼電話停駐在過往,依然是窄路上最氣派的地標。「這間是我婆婆大約在1950年代買下的,原本叫作『逢來旅社』,婆婆經營十多年過世就換我接手。」現年85歲的邱阿嬤經營東和已超過40年,除了接手初期考量當年新開的旅社多以套房為主要房型,配合市場需求在一樓房內增建浴廁,其餘幾乎保持原貌。

充滿時代痕跡的生活博物館

東和大旅社的獨特氛圍無法復刻,唯有時間才能造就。磨石子櫃檯、馬賽克浴缸、國際牌合歡冷氣機、拉線式日光燈等「時代的眼淚」動輒用了數十年,現在仍繼續使用。窗上遮光的深綠油漆微微脫落,柔和日光乘隙而入,邱阿嬤指著花式鐵床架說:「以前的鐵眠床很重,工人來都搬不起來,你就知道以前的鐵多勇!」說到一半,她突然走向床頭,輕輕將枕頭拍平整,「枕頭一定要用得平平的,有人來動過我都知道。」

容納近20間雅房的二樓,雖然沒有裝設冷氣或空調,卻不覺得空氣不流通,關鍵在於房間上方的鏤空木框,一如氣窗可讓空氣對流,建築中間的天井也能加強通風與採光,這些都是建築者的智慧,雖然由誰建造如今成謎。東和大旅社的隔間、天花板、窗戶、樓梯都是木結構,邱阿嬤說這些木構超過半世紀仍完好的原因,不僅是材料好,還須悉心維護,「有的木材碰到水容易壞,以前有來幫忙洗窗子的人用水沖沒擦乾,後來窗戶變得不好打開,一定要擦乾才不容易壞。」東和的兩座樓梯也是當年旅社少有的格局,邱阿嬤意味深長地說:「講白一點,就是比較『安全』啦!」

網路找不到的旅社與故事

用網路訂房系統搜尋屏東市區旅宿,不若臺南高雄多元新潮,卻有不少用網路找不到、只能電話訂房或現場入住的老旅社,訴說屏東曾經的繁華。擔任地方記者二十餘年、長期以文字記錄家鄉的翁禎霞,回溯屏東的發展歷史,「屏東的現代化自日治時期的糖廠開始,像現在的科學園區,會吸引外地人移入;而在外環道路和生路開通以前,從高雄開車去恆春、花東等地,都一定要經過屏東市區,多數人會在此住一晚,隔天繼續往南,因此市區的旅社一直有穩定的需求量。」

鄰近中央市場的極佳位址,使得東和大旅社四、五十年前生意好到要請服務生跟清潔人員,邱阿嬤回憶:「這裡當時是屏東市的中心點,買菜、看醫生都很方便,汽機車還不普及時,有客人遠從三地門過來,住一晚再去市場買菜;遇到師範學校招考等大考日都一定會客滿。」對於供外地人暫住的旅社,在屏東長大的翁禎霞竟備感親切,原來她的阿公曾是客房服務的視障按摩師,「大家叫我的阿公『阿丁師』,小時候我們家會接到旅社的電話,請我阿公去幫人家按摩。比較遠的我爸媽會騎車載他去,走路可以到的有時我會陪他過去,阿公的手會搭在我的肩膀上,一起慢慢走去旅社,等他工作完再去把他接回家。」

櫃檯上擺放傳統茶壺,讓舟車勞頓的來客飲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