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山屋、獵寮與石洞

文字.攝影/楊理博

回顧2020,確實是臺灣山林中人聲鼎沸的一年。新冠肺炎無形中鎖國,加上山林開放的政策引導,山林成了新興的旅遊勝地。親山或許是一種正向的休閒活動,卻也衍生了一些問題。

一場關於山林與部落的開放討論會,眾人圍成圈,勝文手中拿的牌子寫著斗大的幾個字:「山林開放vs傳統領域」,柚子在一旁低頭速寫記錄。認識勝文跟柚子是因為內本鹿的回家行動,長年縱橫山林從事第一線生態、史蹟調查的兩人(有時還帶著一隻黑狗阿幹),這幾年都擔任回家隊伍的開路先鋒。在我的印象中,勝文的個性總是溫和平穩,但這次,他講話的語氣依舊,用字遣詞卻冒著罕見的怒氣。

原因正在於山林開放政策之下,政府也開始大規模的興建山屋。勝文柚子幾年前接手冰河孓遺特有種生物山椒魚的調查,而太魯閣國家公園預計新建的畢祿山屋正選在目前全臺灣少數僅存的山椒魚棲地之一——820林道。雖然經過學術圈的強力溝通已經改址,但這次的風波卻讓隱藏的問題浮出水面——目前山屋的興建缺乏嚴謹的生態評估制度。而政府這一波預計新蓋、整建的山屋共有35座,畢祿山屋僅是冰山一角。

山屋只是其一,人潮一旦湧入山林,廚餘、垃圾、排遺都成為生態問題,更別提人文面的傳統領域衝突。那次的討論會並沒有結論,卻讓我看見自己很可能就站在一個時代的轉捩點——在山與人互動的歷史中,前一個轉捩點是伐木時期,大量的巨木被斷頭運下山,徒留山中柔腸寸斷的林道與人造林;而現在,山林很可能即將進入全民觀光期,在這一波的激情過後,我們的山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數月後,我與幾個內本鹿的長輩、夥伴一同帶領體大學生入山,來到延平林道19K搭建回家行動的獵寮。延平林道約在1980年代因林業事務的暫止而荒廢,卻成為內本鹿後裔重返祖居地的重要回家路,19K的迴彎平臺則是這條路上的重要營地。三年前我們在此搭設了第一代的獵寮,然不耐雲霧帶的常年溼氣而倒塌,此行預計拆除重建。

天公作美,一向潮溼的林道此時卻意外的乾燥,早冬正結實的刺蔥籽為沿途鋪了一層清香。第一晚的營火邊,話語婆娑,火星領著目光往上飄,撲向滿天星斗。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體大學生一同參與獵寮搭建——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