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07 頁
【路上採集學】每個角落都好好清掃
一年的尾聲,東北季風帶來的溼氣全聚集在北臺灣,坪林就是那個又溼又冷的雨不停國,雨從中秋後幾乎無止盡。穿防水保暖的衣物上山,期待雲層能開個破口讓暖陽降臨,但雨水仍在公車的玻璃窗劃下斜槓。路上的風景跟著回顧這年轉變,楓香從樹頂開始轉黃泛紅,荒地蓋上白絨絨的芒花大衣,而流動的河水如冰塊般冷冽透明,同生活流轉如昔日,只是我一次比一次認識更多這裡的密語。
【文明野味】麻雀雖小
城市裡的麻雀變少了吧?其實自己也不太確定,好像在後陽臺的遮雨棚上偶爾看到,但認真想起來,因為沒有正眼看過牠們,實在不能確定鳥的身分。在一個充斥著龐然巨物的都市景觀中,麻雀的存在感被稀釋得非常薄。
【非關爬山】失落的天空之城
根據口述,布農人最初由西部海岸向山遷徙,或許出於對耕地獵場的需求、或許出於其他族群的擠壓,他們篳路藍縷進入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區,逐漸發展出郡、巒、丹、卡、卓、蘭六大社群。18世紀初,布農人開始向外擴張,以丹、郡、巒群為主跨越中央山脈主稜的障礙,向東、向南遷徙,形成橫跨南投、花蓮、臺東、高雄的布農山林王國,直到1930年代日本政府的集團移住政策,才被強制遷移至淺山地帶。
【農婦心底話】溫泉之歌
我是一個怕冷的女生,面對寒冷,我總是縮頭縮尾。夜裡北海道東北角已近零度低溫,冷冽的空氣讓雙手僵硬而不聽使喚,此時渴望溫泉不過出於一種本能,哪裡有溫暖,我們就往哪裡去。
第三代刀煮邀新世代開桌,一起在藝文場館、市集、農場呷辦桌
晚間7點多,穿著圍裙與廚房雨鞋的李芝瑜站在辦桌活動的舞臺上,「我們全臺灣都跑,第一版的名片上有八個字:什麼都接、什麼都做……」她的先生呂昭輝拿過麥克風笑說:「但是請大家不要讓我們跑太遠,如果很遠,希望場地至少路面平整,讓端菜阿姨能以最快的速度……」
【總舖師談辦桌】林明燦×陳嘉謨:那些流動的滋味和人情
戴主廚高帽的陳嘉謨看到林明燦只戴一般廚師帽,顯得慌張,說早知道幫他準備一頂。林明燦笑著虧他,說一般菜餚有問題都會招手叫主廚過來,足見兩人的熟稔。有40年辦桌經驗的臺北總舖師林明燦與臺中總舖師、現專注於教學的陳嘉謨,兩人從自身經歷出發,暢談臺灣的辦桌文化。
從八仙桌到大紅圓桌、全村總動員到專業總舖師……台灣辦桌的變與不變
良辰吉時,賓客帶著期待與祝福赴宴,準備大快朵頤專業總舖師的手路菜。喜歡辦桌熱鬧氣氛又可以吃好料的朋友們,應該要慶幸自己在剛好的時代出生,1960年代以前,辦桌可不是全由總舖師攢便便(tshuân piānpiān)、我們只顧著吃這麼輕鬆簡單。
《鄉間小路》2020年12月號 我們的辦桌時代
以前逢年過節與人生大事都會辦桌,雖然時代改變了生活習慣,辦桌面臨挑戰,卻仍不失其底氣與草根性,文史工作者展開辦桌文化的田野調查,重現30年前的輝煌;辦桌世家第三代傳承阿嬤的味道,拓展辦桌的可能性。近年發展出更多元的面貌,無論是在眷村、稻田、海邊辦桌,甚至登上舞臺,有越來越多人探究辦桌的根,這些都是我們的辦桌時代。
我只賣咖啡豆,不賣咖啡——隱身永康街巷弄的咖啡人林詩博
午後,寧靜的小巷弄裡,傳來輕微但熱鬧的聲響,循聲走近店家門口一瞧,那是咖啡豆在機器裡翻滾的撞擊聲,老闆林詩博端坐在烘豆機前專注地盯著溫度儀、傾聽豆子的聲音變化。溫度來到設定的180℃,豆子開始劈哩啪啦作響,節奏從慢到快到慢,就在似乎快要靜止時,又再次傳來爆裂聲響,「這就是一爆和二爆,聲音不大相同,焙度也差很大。」
Bean to Cup 烘豆師賦予咖啡的無限可能
漫步在騎樓遠遠能聞到咖啡香,走進店內外帶一杯香醇咖啡,這是一般人對於camacafé的印象,方便快速就得到一杯新鮮烘焙的咖啡,也是Bean to Cup的最佳實踐。李彥勳在這裡一待就是12年,不但考取CQI Q Grader咖啡品質鑑定師、SCA咖啡烘焙師、SCA義式咖啡師等專業證照,也帶領著cama café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