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和食直誠】百變的炸豬排丼

對我來說,勝丼的味道就是柴魚昆布高湯加上醬油、味醂或砂糖的甜鹹味,再與炸豬排和洋蔥煮過,最後蓋上滑蛋的料理。雖然長大後很喜歡對我來說,勝丼的味道就是柴魚昆布高湯加上醬油、味醂或砂糖的甜鹹味,再與炸豬排和洋蔥煮過,最後蓋上滑蛋的料理。雖然長大後很喜歡勝丼,但小時候覺得肉太硬所以不太喜歡吃。有一次把麵衣剝下來吃,麵衣吸了醬汁,變得蓬蓬軟軟的,又鹹又甜,非常好吃。之後我就成為麵衣負責人,大我一歲、喜歡吃肉的姊姊則負責吃肉,兩人分工配合得很好。,但小時候覺得肉太硬所以不太喜歡吃。有一次把麵衣剝下來吃,麵衣吸了醬汁,變得蓬蓬軟軟的,又鹹又甜,非常好吃。之後我就成為麵衣負責人,大我一歲、喜歡吃肉的姊姊則負責吃肉,兩人分工配合得很好。

【非關爬山】走進神話的奇異時空(上)

頹圮的伐木基地前,火光照亮了一張張童稚與滄桑的臉。萬里無雲的靛青夜空,月亮斜在天邊,遠方暗黑的山脈無所遁形。突然冷風一吹,火焰隨之起舞,校長的喉頭掀起波瀾,化作亙古梵音帶我們回到minbakaliva——那個布農史觀中,人可以跟萬物說話的奇異年代。

【神明好農情】尪公巡茶園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為了盡早擺脫疫情陰霾,全世界動用最好的現代科技研發疫苗,也喚醒了臺灣這塊土地關於瘟疫的歷史記憶。宮廟請出神明來助力,舉辦除瘟法會,期望疫情快快退散。自古以來,透過宗教儀式為社會祈福禳災,在臺灣從來就不是新鮮事,就連生活上啜飲的一杯好茶,都有神明庇佑的溫暖。

【菜市人生場】異地崛起的家鄉味

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是緬甸華僑來臺後的聚集地,小吃、雜貨店開滿街,又稱為緬甸街。在餐館吃麵時,看到對面阿姨的咖哩雞麵上頭,有幾條狀似海帶的東西,阿姨說那是芭蕉莖,到廚房蹭了幾塊來給我們嘗嘗。橫在店門口那幾根粗大芭蕉假莖削一削煮熟,就是為軟糊糊的緬甸魚湯麵增添脆度的關鍵。餐館內電視不間斷的播放著佛經,廚房鍋內奶黃色的滾湯澆上湯碗裡的米線,撒點油蔥香菜紫洋蔥,「要加炸豆餅嗎?」椰子麵上桌!

【鄉村好好生活】以青春活化老醬缸

在充滿暖陽和時光滋味的醬香中,一缸缸正發酵變身的黑豆醬油,在露天廣場整齊排列,軍容壯盛。這裡是臺灣農業之鄉——雲林西螺,獨特的天候與水質成就醬油釀造工業,更養活整個西螺聚落。

【臺灣究小食】母親的孤味

2020年雖然流年不利,但是臺灣本土電影的發展倒是卓越。因為電影《孤味》而突然之間竄紅的蝦捲,是個容易被遺忘,但猛然想起會格外懷念的滋味。我私心想著,在《孤味》這部電影中,使用蝦捲這樣的食物代表著母親這輩子的人生奉獻,著實為十分妥當的隱喻。

【歐陸食旅味】一往情深的鱈魚乾

葡萄牙被旅人評價為歐洲物價最低的國家,表面看似誇讚葡萄牙親民,卻也同時嘲笑他的江河日下,走進里斯本舊城區阿爾法瑪(Alfama),28路電車叮叮作響穿梭在蜿蜒起伏的坡道上,斑駁掉漆的牆面有殘缺的幾何花磚與彩色塗鴉,狹窄巷道裡汽車亂停,繁華褪去的里斯本帶有一股迷人殘破感,最珍貴的是人們依舊歸屬於這裡的生活氣息。

鄉間小路豐藏存食

《鄉間小路》2021年2月號 豐藏存食

什麼食物配飯,可以猛然喚醒沉睡好久的味蕾記憶?農家子弟或許會想起曾經吃到怕的菜脯番薯籤、漁村離島多的是魚乾蝦乾、工商時代則替換成麵筋瓜仔肉罐頭──以上皆是保存食,將盛產的農產漁獲以風乾濃縮、以醃漬添味、以發酵昇華……更重要的是延長食物的貯藏期限。

【小島大海】海龜,你好嗎?

江湖上傳言:「摸一下海龜罰30萬!」因為海龜在臺灣是保育類,摸不得、餵不得、騷擾不得。這幾年我在小琉球與海龜共游不下百次,都沒讓牠得逞撞我半次,牠來、我閃,省了好幾千萬,每一次與龜共游安全下莊,都覺得自己很富有(笑)。

歡迎來到平行時空大旅社

化作時空旅人,走入還開著的老旅社,聽白髮蒼蒼的經營者訴說曾經;即使荒蕪廢棄,仍有可能從古老物件,窺探旅社的最後時光。然而,在臺灣歷史的各階段,還有更多風華一時的旅社客棧。可是後來,有的陳舊得被人遺忘,有的改建成不同樣貌,有的在大火、空襲、強拆中一日夷平,什麼都沒有留下。歡迎來到平行時空大旅社,讓它們在影像與故事中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