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
【蔬食指南】日日蔬食──飲食的另一種方式

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紅土森林小宇宙環境優美,開闢多條各植不同作物的菜畦,有如世外桃源。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蔬食生活就此開始

關於蔬菜,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農產豐產的寶島,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神農尺—全年不缺席的高麗菜,大火翻炒後香氣十足的水蓮、空心菜,適合涼拌的苦瓜與木耳,乾煎後充滿清甜汁水的櫛瓜,小農產地直送綿軟香甜的地瓜和南瓜⋯⋯一入口,舌尖便能辨其豐美。

蔬食除了是餐桌上健康清爽無負擔的代表,也與環境保護有關。

以碗豆蛋白和大豆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漢堡排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蛋白質新紀元,植物肉的升級

一九九○年代臺灣茹素人口約兩百萬人,許多廠商察覺商機而投入素食產品加工,當時製作素肉原料須仰賴日本進口,成本高昂,為提供產業價格實惠且品質良好之供貨來源,食品所遂開始研發植物肉。如今素食人口成長至三百二十萬人左右,加上氣候變遷、人口成長、動物福利、溫室氣體排放等原因考量,素食市場未來走向看漲,植物肉發展也從第一代進入到第三代。

Spencer 與Mai 在臺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恰似你溫柔的每一天

「二〇〇五那年,我十九歲,在洛杉磯念UCLA時認識了Mai。」來自加州的Spencer Hudson 體格精壯,留著帥氣的落腮鬍,彷彿哪個我叫不出名字、卻又好生面熟的大聯盟球員;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和Mai Bach 在臺北市經營蔬食餐廳「Ooh Cha Cha 自然食」轉眼已十二年。

人物
烤芥藍花:新鮮芥藍花1大把 50元/大蒜1球 20元/橄欖油與鹽 少許
人物
【百元風味鈔】春之苦甘:烤芥藍花

春天是菜蔬極美的季節。草木萌芽,葉菜類紛紛開花,二月到四月正值芥藍花上市,一大把賣五十元,能吃好幾餐。

小時候只知芥藍炒牛肉好吃,卻不知道芥藍花也可以吃。有一次跟父母去鄉下,採回一大把盛開的白花芥藍,美極了,草花有一種恣意的生猛氣勢,抽高的花梗上星星點點,素樸又聖潔,怎麼大家沒有想到可以栽培來做裝飾用切花呢?

空氣鳳梨。
人物
【山羌交友記】空氣鳳梨

念戲劇系時,有一堂課老師帶我們去花市,給我們一個固定額度,讓每個人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植物。

在花市裡仔細尋找,與自己頻率相近的植物,最後帶走了空氣鳳梨。花市老闆說,這種植物好照顧,不需要放在水裡、土裡,在空氣中就可以生存。

當所有人拿著一盆一盆的植物,走出花市集合,我只拿了一株握在手上,不用提袋,小小空氣鳳梨,就這樣被我拎出來。

日本少林山達磨寺,據說是達摩不倒翁的發源地。
人物
【神明好農情】新年新希望,難不倒達摩

迎接舊曆新年,思索著寫個開運文章應景,想起日本逢年過節常出現的達摩不倒翁。念頭一來,開啟了達摩「雷達」,我在住家附近商店、友人剛入厝的新房,陸續偵測到了達摩身影,原來達摩與我們很親近,這個小發現讓我頗驚喜。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形象變得很Q,而且還成了圓夢大使。日本人認為圓滾滾的達摩不倒翁,倒了立刻站起來,不為困境打倒很勵志,向祂許願一定能實現。

人物
【餐桌上的產地】戰鬥吧!豬肉女神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土地
修復後的鹿麻產車站,稻浪田園相映成趣。
土地
【阿里山鐵道物語】鹿麻產車站:人情與田園交融的驛站

阿里山小火車離開北門車站十多分鐘之後,窗外的景色由城市轉變成開闊的田園風光。經過牛稠溪支流的灣橋祕境之後,終於抵達鹿麻產車站。在阿里山鐵路平地段的四座車站中,鹿麻產站深具農村風情。周圍的作物包括稻米、甘蔗、荔枝、龍眼和菸葉等,春夏時節,稻穗在微風中搖曳。

屏風山三角點續行約兩百公尺處的展望點,看到奇萊北壁正好擋住午後雨帶,屏風山這邊完全沒下雨。
土地
【山路跑旅】爬得越快,心則慢

五月某個週末,我臨時起意,快速打包,跨上機車騎到埔里,打算隔天直攻屏風山。

自從迷上越野跑以來,為了強化耐力與刺激肌力,我幾乎將所有空檔都用在訓練和賽事上,完全把自己當成認真的跑者。等想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我有一年半的時間沒有進帳任何新的百岳了。這次臨時起意,不免讓人想起來就興奮,前一晚在埔里的民宿反而睡得不太安穩。

陽光下,阿勃勒燦爛如吊燈的花序。
土地
【林間散步】以阿勃勒之名

今年第一眼看見阿勃勒張燈結綵,是在臺東。

日治時期糖廠改造的文創園區,許多特色小店藏身陰影裡,等待被晒得酥軟的人們鑽進去發現一方天地。老建築旁,一排阿勃勒盛開,像日光凝結在枝頭,光燦燦,吊燈那般垂掛著,蒼綠葉片在風中窸刷款擺,米白底,帶無數深黑刻痕的樹幹,讓人想到象的皮膚。

土地
【臺灣原生種】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

你知道魚池琴蛙是臺灣唯一會構築完整泥窩的青蛙嗎?雄性魚池琴蛙常看起來灰頭土臉,是因為需在離水近的土坡上築巢的緣故,巢穴一般呈現壺口狀,外部有落葉、枝條遮蓋。魚池琴蛙身長約三點五公分,四至九月的繁殖期,雄蛙會在築好的巢中發出鳴叫,吸引母蛙前來交配產卵。

飲食
頭一次做青蔥醬就成功,不枉費我淚流不止。
飲食
【我吃故我在】蔥勁十足

緊張忙碌一整天之後,想要放鬆的途徑往往是最不健康的,像是鹽酥雞,或是喝啤酒配熱炒。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毫無懸念,當然是鹽酥雞與一切鹽酥食材,但若是幾個人一起,就會走進熱炒店。我和工作夥伴選了幾道菜,而後瞄到四季豆,老闆說金沙四季豆不錯喔,就是它了。那晚的餐桌上,最受歡迎的確實是帶著點焦香氣味的金沙四季豆。

小黃瓜三明治
飲食
【百元風味鈔】人生沒有看起來那樣簡單:小黃瓜三明治

我最喜愛的奇幻小說作者,其一是喬治馬汀,其二是村上春樹。

這兩位都無法被完全歸類入奇幻文學,因為他們作品裡雖然有噴火龍、有會說話的蜘蛛猴,但也有深沉的人類生存思索。其中,村上春樹的小說場景多架設於日常的都市,但是,日常生活總有那麼一個奇詭的裂縫,等待主角陷落。

Cédric Grolet的甜點Trompe l'oeil在二〇二〇年時一個十七歐,二〇二五年一個十八歐,相較於烏俄戰爭後歐洲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Cédric Grolet的甜點價格漲幅不算太大。
飲食
【不只是吃飯】價格還是價值?

《巴黎人報》六月十日在YouTube上推出了一支影片,片名叫「Cédric Grolet甜點的真實價格」。

臺灣人戲稱為「水果哥」的Cédric Grolet是法國當前最知名的甜點師,Instagram上有一千二百萬人追蹤,而他最有名的甜點就是外形逼真像水果的「Trompe l’oeil」。Trompe l’oeil是一個繪畫上使用的法文詞彙,是「錯視法」的一種,直譯是「欺騙眼睛」。

菜行大姐與她的人格化蔬菜們。
飲食
【菜市人生場】漂亮不值錢,但貢丸值──桃園龍潭市場

和多數發展悠久的市場一樣,龍潭內、外市場緊密交疊,總計三百餘個小販布滿周邊巷弄,神似周潤發的市場自治會總幹事說:「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哪些攤位屬於內市場。」

不過沒人真的在意,我等消費者,只關心市場口這家荸薺貢丸,兩包多少錢?「漂亮小姐的話,兩包算妳兩百就好。」另一位夥伴表示:「那我只買一包呢?」「那就算妳一百!」——等等,漂亮不值錢嗎!

藝文
小黃瓜三明治
藝文
【百元風味鈔】人生沒有看起來那樣簡單:小黃瓜三明治

我最喜愛的奇幻小說作者,其一是喬治馬汀,其二是村上春樹。

這兩位都無法被完全歸類入奇幻文學,因為他們作品裡雖然有噴火龍、有會說話的蜘蛛猴,但也有深沉的人類生存思索。其中,村上春樹的小說場景多架設於日常的都市,但是,日常生活總有那麼一個奇詭的裂縫,等待主角陷落。

皇帝豆排骨湯
藝文
【百元風味鈔】做皇帝的福氣:皇帝豆排骨湯

冬去春來,市場上出現一麻袋一麻袋裝的新鮮皇帝豆,這也是南臺灣的旬之味。皇帝豆原產於中美洲,十九世紀引入臺灣種植,因為植株強壯耐旱、少病蟲害,成為南部農村常見的兼作植物。

燉牛犢頭就像清燉半筋半肉的牛肉一樣,入口即化又膠質豐富,為了解膩會搭配用雞蛋、芥末、刺山甘和酸黃瓜做的Gribiche 醬。
藝文
【不只是吃飯】吃飯配故事:二百年的承諾

週末到勃根地訪友,朋友帶我去一家道地的小館,嚐到了極美味的「燉牛犢頭肉」。這是一道將小牛頭所有能吃的部位去骨留肉捲成一圈,切片後和蔬菜一同燉煮的料理。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膠質滿滿入口即化,有點像半筋半肉的清燉牛肉。

想吃甜點的時候,就要吃「好的」甜點。巴黎LV咖啡館甜點師Maxime Frédéric去年底和家人合開的麵包店Pleincoeur,店裡有和LV咖啡館一樣精緻的蛋糕。
藝文
【不只是吃飯】吃好不吃飽

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法國女人吃不胖」的文章,但法國料理重奶油的傳統,怎麼可能吃不胖?像早餐的可頌麵包要好吃,奶油是它最重要的靈魂。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法式料理的量很少,所以法國人吃不胖?還是法人的運動量較大?

各期雜誌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5年7月號 蔬食新理念

農產豐碩的臺灣,每日都能吃到清脆甘甜的蔬果,島嶼風土與節氣轉換而來的滋味,琳瑯滿味蕾。隨著健康生活與友善環境的理念興起,「蔬食」之為一種飲食方式,已成為人們思考吃這件事時的一個重要選項;然而,應該怎麼吃、怎麼選才能均衡又營養?

本期邀請各方蔬食專家,與將蔬食烹飪想像煉化到極致的大廚們,以手中妙勺,指引我們走向綠色美味生活的康莊大道。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5年6月號 植物編織工藝復興

你也有一只紅藍綠配色、臺味文青正字標記的「茄芷袋」嗎?八、九〇年代的鄉間幾乎人手一「咖」。「茄芷」二字據說來自日語Kagibari(鉤針編織)的發音,而早前這袋子是以生活常見的藺草為素材,化纖工業興起後,才改以尼龍材質量產。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5年5月號 臺灣風土果醬

果醬的風行,舊時曾寫就一段農產進入大型加工廠的發展,不論是大賣場五顏六色的果醬,還是甜食中繁複多樣的抹醬,儘管味道有時人造,卻總是偶爾懷念的兒時滋味。

隨飲食品質日受重視,專業而懷抱關懷土地初心的製醬職人嶄露頭角,追求產地溯源、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5年4月號 綠意散步學

端一杯咖啡,靜坐在公園長椅,光線穿過背後樹林,攀爬過肩膀、輕咬手背,莫名感覺微微溫暖,抬頭,發現地上的光影都是,枝枒與樹葉的形狀──城中高壓生活偶爾需要短暫逃離,我們好像總不自覺會循著有樹林立的綠徑而去。
這一期綠意散步學,想帶著長居城市的鄉友一起漫步這座「植物園」。開門見樹,理解城市植栽、路樹的脈絡與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