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鈴薯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相較國內主要栽培品種「克尼伯」,產量高出5、6成,且抵抗晚疫病能力更佳,栽培容易;其經低溫儲藏後,高溫油炸成洋芋片可不發生褐化的梅納反應,洋芋片口感佳,食用也更健康。
統治德國北部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為了向國民推廣馬鈴薯,每天都「以身作則」吃馬鈴薯,並於國內舉辦馬鈴薯的巡迴推廣活動。為了「營造」馬鈴薯的重要性,腓特烈二世特命軍隊鎮守馬鈴薯田,藉此吸引國民對馬鈴薯的注意力。他偶爾還會以武力逼迫農民種植馬鈴薯,若農民抗令,就施以削鼻剁耳之刑。
歐洲人不認識馬鈴薯,不時就有人因誤食馬鈴薯的綠芽而中毒。馬鈴薯的芽和已經變綠的地方是不能吃的。馬鈴薯就連葉子也有毒,因歐洲的馬鈴薯中毒事件層出不窮,導致「馬鈴薯有毒」的陰影在歐洲人的心中揮之不去。再加上馬鈴薯表面凹凸不平,歐洲甚至出現「吃了這種醜陋植物會罹患痲瘋病」的無稽之談。
好吃的馬鈴薯需要優良的種薯來栽培,目前國內有完整的馬鈴薯種薯培育制度,2016年種苗場推出健康種薯產品標示,實行至今已有8處農會及農產合作社加入、並通過防檢局的馬鈴薯種薯病害驗證,每年可產出約30萬公斤低染病率的種薯給農民栽培。不過,業者坦言,有無驗證對農民來說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通過驗證的馬鈴薯不見得產量就比較高。
果是在臺灣,就可以說,葉菜類大出的時節,所見皆美,請好好享用。但是在溫帶的德國,冬日最主要的蔬菜,就是根莖類了。比如說,結頭菜、蘿蔔、歐洲防風草、蕪菁、紅蘿蔔、根芹、大白菜,包心菜,高麗菜等,大都出脫得甜美細緻,燉煮很有味道。佐以溫帶長得特別好的粗肥韭蔥、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羽衣甘藍、抱子甘藍,也很可以度過冬天纖維素以及維生素缺乏的晦澀天氣。
這一年來連鎖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訂定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明年一月就上路。從食安管理角度來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在這項立法上給予肯定。
去年至今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因馬鈴薯綠變容易產生過量的天然毒性物質茄鹼,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限量規範,無論進口或國產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最快明年一月將上路。
為因應全球氣候異常變化,穩定蔬菜供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災損設施重建輔導措施,並提高設施補助比例,由原先1/3提升至1/2,引導農戶興建結構強固型溫網室設施,以強化農業抗風防災能力
馬鈴薯是全球僅次於稻米、玉米與小麥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全球有數十億人口以馬鈴薯為主食,依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馬鈴薯栽培面積約1,910萬公頃,總產量約為4.77億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