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契作策略 保障農民專心生產 –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

文/許鈺屏 圖片提供/雲林縣斗南鎮農會

雲林縣斗南鎮盛產多種農作物,而斗南鎮農會又針對稻米、馬鈴薯與紅蘿蔔等作物,與部分農友實施契約耕作。如此一來,願意投入契作模式的農友可專心耕作,收入亦獲得保障;農會則統籌規劃契作事項、後續加工與倉儲等事務,同時了解客戶,提供呼應其需求的農產品;至於客戶則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品質穩定且有一定保證的農產品。

斗南農會順應產業趨勢,巧妙運用農會資源與角色重整旗鼓,銜接農產品的上游與下游──集結在地生產力,利用契作模式讓每個環節人員各司其職,最終形成一股新興品牌力量,促使多方共贏,同時帶領地方農友找到新出路。

翻查日治時期的特產地圖,「斗南」旁清楚標示著「米」,早為此地的豐收留下註腳,斗南有多條河流貫穿,圳埤等水利系統發達,因此耕地水源充沛,加上適宜的風土條件,這裡長年盛產晶瑩剔透的白米,也是臺灣重要稻米產地。約3 年前,斗南農會開始推動種植越光米,並實行契作模式,找尋願意合作的農友;隨著米糧品質優良、創造好口碑,契作面積也急速成長,如今已超過400 公頃。

回歸農會初衷 保障農民

「斗南約有2,000 公頃的水稻田,每年又有兩期水稻,但觀察臺灣的農業政策趨勢,正在逐步調整保價收購制度,隨著公糧政策改變,這麼多農民、種那麼多稻米,該怎麼辦?」斗南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指出,當初農會剖析政策走向與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需求,盼輔導農民轉型,不極力追求收穫量,改為提升米糧品質以帶動消費,才能創造更大利益。

因此,斗南農會推廣契作國內較少人種植的越光米,「一條龍有一條龍的好處,不過,術業有專攻也是一種趨勢。尤其務農一定要動手,但不是每個農民都有那麼多手,能好好掌握源頭生產到行銷販售。」張耀裕說,契作模式可讓農友專職耕作、顧好品質,如此一來,稻米品種和品質皆有競爭力,逐漸建立市場區隔,農民也有基本的收入保障。

勾勒契作藍圖 做足準備

為了控制契作進度,斗南農會在前一年便開會討論、計算隔年需要的產量,再將產量換算成面積,製成報表以便比對。隨後,即辦理契作說明會,邀請農友了解契作制度,並由農會人員解釋新年度的經收方式、價格、種植與採收標準等,有意願的農友可立刻簽約,或留下聯絡方式,農會人員會再下鄉拜訪、簽訂合約。
「目前每年簽約1 次,但其實簽約契作的農民有9 成都不會異動,未來希望能慢慢穩定下來。」張耀裕進一步提到,簽約時,雙方確認契作方式、收購價格、違約罰則等都沒有異議,同時也記錄耕作的地段和面積,方便統計。他翻開契作名冊指出,裡頭列著各戶的契作面積與種植時間,農會再負責居中協調,聯繫秧苗場育苗排程及數量,並依插秧時間發配適量秧苗給農民。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