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使力 創造產銷一條龍

文/葛晶瑩 攝影/葛晶瑩、陳士安

以動物用藥起家的超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超秦企業),陸續擴大版圖,從品牌、通路至電宰雞肉廠,垂直整合整個行銷市場,而為穩定生產面,也結合飼料場、養雞農戶,整合成策略聯盟一條龍的型態,以保障產量與品質。

在1980 年代,由於速食業者登臺,肉雞需求變高,電宰行業快速興起,電宰廠直接從養殖戶,把雞運送到工廠進行屠宰,再把屠體運至加工業者的手中,滿足下游的需求。當時,為了讓電宰廠維持產量,毛雞的來源必須穩定,因此,電宰廠開始往上游整合,如卜蜂、大成長城等企業,就開始尋找農戶契養,提供雛雞、飼料,農戶只需要有雞舍,並付出水電、粗糠與管理人力等成本即可,契養模式自此開始、不斷演進,並開始盛行,至今白肉雞有9 成以上都透過契養。

契養模式開始之前,肉雞是由農戶小規模飼養,雞隻長大後,由俗稱雞販子的販商以買斷或代運方式,將毛雞送到傳統批發市場議價交易。早期雞價波動極大,價格好時,雞販子到處找雞;需求量小時,雞販子就拖著、不願意買入,市場需求無法預測,也使養雞的風險提高。有時農戶養得好不一定能賣得好價錢,若有意外還會有所損失,因此,契作型態出現後,讓 農戶有了不同選擇。

「契作的基礎是將彼此的利潤算在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範圍,這樣契約就成立了。但最初是保險的概念,因為運用契養方式,農戶出資額較少,就會有人幫忙分攤風險,最重要是雞養大了,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或突然跌價。」曾任宜蘭縣養雞協會理事長的林漢生說,由於從小就在家中的種雞場幫忙,他記得早期飼料廠會擔心拿不到錢,因此農戶還得抵押房子給飼料商來換取飼料,但當契作型態出現後,農戶即不用負擔雛雞與飼料成本,可以專心飼養。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