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懂得吃喝的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如臺灣喝茶的方式,從早些年的壺泡、茶藝館,現在已經是手搖茶、罐裝茶當道,茶湯卻依舊那般甘醇引人回味。今年早春以來的乾旱重擊了茶園的生產,突顯氣候調適議題的重要性,也讓人更體會到臺灣春茶的珍貴。
農委會去年試辦販售每個60元的「幸福餐盒」,今年持續辦理,即日起除了喜憨兒基金會等社福機構,全聯福利中心臺北門市及家樂福量販店全臺門市也加入「幸福元氣站」行列,販售幸福餐盒,總計每周1.7萬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只要「疫後特別預算」通過,4月起正式上路每周將提供10萬個,販售據點也會增加。
2015年回到農村生活迄今,曾經是科技人、後來回家務農創辦「田野勤學」的陳光鏡從「自己的黃豆自己種」開始,到後來力推食農教育;他也和眾多彰化北斗小鎮的青年一起玩市集、辦講座,透過「寶斗青村未來式」支持更多在地青年創業家。他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持續發揮正面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返鄉,重新找尋生活與工作的價值。
農曆過年吃團圓飯,這期《豐年》我們邀請徐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從過年最常見的芥菜與雞,談談現代過年的吃與農業發展有什麼關係,並拜訪產地:全臺最大西螺果菜批發市場、新竹客家閹雞、斗南馬鈴薯和臺灣牛,及彰化生態養殖的文蛤、黑蜆、白蝦,了解第一線農業力,掌握春節供銷情形與地方農產風情。
年節將近,還在煩惱要準備什麼食材,才能讓家人吃得安心又滿意嗎?正值產季、好料理、耐放且不占據冰箱空間的,應該就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背後還有厲害的產地故事,可以邊吃邊聊、轉移親戚問八卦的火力;在拜年走春時還能大方分送親友,分量感十足又不怕皮包心疼的話,那麼,嚴選國產馬鈴薯搭配國產牛,是你不能錯過的年節必備食材!
每逢過年,總是讓人想到吃,和大家一起吃年夜飯的幸福感,但過年在現代都市生活型態的餐桌上是滿尷尬的假議題,很多人連年夜飯都是去外面吃居多,或者全家利用年假到國外玩一玩,就算在家裡煮年夜飯,所有人幫忙煮一大桌菜的情景愈來愈少。而從我這幾年觀察臺灣農業的角度談過年,會用另類心態看兩樣食材:雞和芥菜。因為過年大家總還希望吃個雞肉,圖吉祥的好寓意,且雞肉烹製與保存相對耐放;至於芥菜,作為長年菜的食材,與過年有關自然合理。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適合烹煮與加工運用。
從商場到農場、從餐桌到化妝桌,有那麼一小群人穿梭在可可落葉鋪成的小徑上,不只成功讓故鄉接軌國際舞臺,也把世界的注意力帶進了家鄉。他們愈是投入其中,愈是發現可可的迷人之處。
《食農教育法》今年5月頒布施行,宣告食農教育啟動,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特與農委會及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慢讀好食刻」全國公共圖書館巡迴展,今(31)日於新竹縣文化局圖書館開幕起跑,盼讓讀者從各節氣認識農業產物、飲食文化及均衡飲食觀念等,了解地產地消永續農業,養成食農素養。
人稱「黑豆將軍」的蔡財興,最初為找回臺灣醬油的根,一頭栽入國產大豆復興運動,今年他擔任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總召集人,也積極發揮整合功能、凝聚共識,要讓推廣臺灣大豆,「從原本我一人的想法,變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團隊的想法,走出國產大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