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在農村,北斗是寶斗!從田野勤學到寶斗青村未來式 凝聚在地青年創業生態圈

種黃豆、推食農,年輕世代在北斗小鎮找尋農村工作與生活的價值。

種黃豆、推食農,年輕世代在北斗小鎮找尋農村工作與生活的價值。

內容提供/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2015年回到農村生活迄今,曾經是科技人、後來回家務農創辦「田野勤學」的陳光鏡從「自己的黃豆自己種」開始,到後來力推食農教育;他也和眾多彰化北斗小鎮的青年一起玩市集、辦講座,透過「寶斗青村未來式」支持更多在地青年創業家。

如今陳光鏡不只是農夫,更是寶斗青村裡的青年創業家楷模,他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持續發揮正面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返鄉,重新找尋生活與工作的價值。

種豆得食農  更多人喜歡吃、才有人願意種

豆腐與豆漿是國人餐桌上常見的美味,營養的豆子為人們帶來健康,好的栽植模式更讓土地與環境健康!「我們這裡是豆子和雜糧的故鄉,當然要種最安全、對環境最友善的作物。」2015年回到故鄉北斗小鎮的陳光鏡,因為認同這項理念而投入推廣自然農法。

和許多返鄉青年的遭遇很相似,陳光鏡立意良善的想法挑戰了傳統的耕作模式,當然也遭遇許多阻力。為了說服更多人的認同與加入,他決定自己吃的黃豆自己種,當時沒有太多種植經驗的他,持續不斷地在田野間學習,終於在自家的土地上種出安全又優質的黃豆。

自己吃的黃豆自己種,陳光鏡在田野學習,終於以自然農法種出優質黃豆。

自己吃的黃豆自己種,陳光鏡在田野學習,終於以自然農法種出優質黃豆。

但是回鄉從農只是為了種黃豆賣錢?陳光鏡的經驗告訴我們,事情沒那麼簡單,他苦笑:「我還記得大約是2017年時,我把所有的資源投入種黃豆,結果到2018年上半年時,卻連一包豆子都賣不掉。」當時他想:「是我們不會賣?還是人家聽不懂,也許我們應該要讓消費者知道為什麼要跟你買、為什麼要這樣吃。」於是他決心改變方式、轉而推動食農教育,邀請更多人一起來學習,因為他深信唯有更多人喜歡吃,才會有人願意種,生產與消費才能平衡。

既然決心要投入食農教育,就不能光是買外面的成品來辦活動,應該要用自家生產的黃豆來製作。於是,陳光鏡在家中的閒置空間打造小型的作坊,從自己煮到後來召募協力夥伴來幫忙定期生產豆漿、做豆腐,並走進校園和社區辦體驗活動,帶大家做實驗,親手製作出一道道黃豆創意飲食。

因為陳光鏡的創意,田野勤學的行動充分結合了農、食、育,讓他得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簡稱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的肯定與支持,藉此重新檢視自己正在努力的方向,同時讓更多年輕世代看見在農村創業的無限可能。

為推廣黃豆,田野勤學利用閒置空間打造作坊,生產豆漿、做豆腐,從食農教育做起。

為推廣黃豆,田野勤學利用閒置空間打造作坊,生產豆漿、做豆腐,從食農教育做起。

支持與挫折都使人成長  「很多事不是得到,是學到」

靠著推廣食農體驗,讓田野勤學逐漸站穩了腳步,但真正要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開始的想法是,既然都要定期製作這些好品質的豆漿和豆腐,不如就以實惠的價格讓社區居民來預購吧!」於是,2019年後,陳光鏡的豆腐和豆漿產品有了簡單的包裝,透過LINE等社群平臺供社區民眾預購,他還在鎮上找了一個小小的取貨點,方便大家領貨和購買。

當豆漿和豆腐有了穩定的銷售管道,陳光鏡又有新想法,他和在地的環境友善餐廳合作,串連重視生態飲食的店家和生態廚師們,提供優質的豆子幫助他們製作美味餐點,包括在地彰化提供環保友善飲食的「三時之聚」、火車站附近提供臺灣農食的「茉莉莉」,以及尋覓友善耕作農場最新鮮食材的「有.火鍋」等,因為這些店家的支持,讓陳光鏡更有信心,甚至一度把豆腐賣進知名連鎖餐飲品牌。

這段和大品牌合作的經驗,給了陳光鏡一場震撼教育,那是在2019年的第四季,他偶然的機緣下爭取到為連鎖火鍋餐廳供應豆腐的機會,甚至安排人員到旗艦店的全透明櫥窗內,親自為消費者演示製作豆腐的過程,「當時挑戰真的很多,包括連鎖集團進貨的量雖大、但價格不敷成本,還有食安的標準嚴格、每塊豆腐的大小規格必須一致等。」他談起當時,雖然這項合作最終是以賠錢收場,「但很多事不是得到,是學到。」

原來,因為連鎖集團的高規格食安標準,讓陳光鏡更加重視生產流程的品管與安全;長時間要在3平方公尺的空間內演示製作豆漿與豆腐,如何讓工作流程順暢更是關鍵;加上集團對於豆腐食材規格有嚴格要求,這些挑戰迫使他成長。

過食農體驗活動,陪伴更多人認識真食物,進而願意消費。(圖片來源/田野勤學)

透過食農體驗活動,陪伴更多人認識真食物,進而願意消費。(圖片來源/田野勤學)

所以後來在2021年,當他申請到水保局辦理的「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便很快地找到正確的方向,蓋起了專屬田野勤學、符合食品加工與衛生安全的加工場域,讓整體生產流程與產能更上軌道。而田野勤學也開始吸引有志一同的人才加入或合作,逐漸形成綿密的關係人口網絡。

陪伴育成留下人才  讓青年在農村發掘新價值

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的劉婉琦是桃園子弟,大學時因為參加農村服務社和田野勤學結緣,「一開始是因為社團學長光鏡大哥要辦營隊活動,邀請我來打工當小助手,所以常常跟著團隊一起上山下海,後來畢業後我就順理成章成為田野勤學第一位外聘的員工。」她笑說。雙手嫻熟地洗豆、磨豆和煮豆,到職已經3年、員工編號003的她,平時主要工作是負責所有手作豆漿、豆腐的生產。

留在北斗3年,現在田野勤學的豆漿、豆腐都出自劉婉琦之手。

留在北斗3年,現在田野勤學的豆漿、豆腐都出自劉婉琦之手。

「在這裡,很多時候不是只有單純負責一件事,從產品行銷、包裝與食農體驗活動的企畫、執行,還有教小朋友體驗手作,每一件事都有機會參與,很有趣也很好玩,能學到很多。」早已習慣在農村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劉婉琦,就像被黏在北斗一樣。

農村創業充滿挑戰,陳光鏡對於留才也有許多想法,他說:「我們雖然不像大公司,但既然有願意認同的年輕人加入,我們就要用更多的時間去陪伴跟育成。」他自己過去的經驗是初入職場頭5、6年遇到的挑戰與學習,未來會受用無窮。他也積極履行承諾,2021年開始送劉婉琦去上卡內基訓練,幫助大家生涯成長。「我想讓夥伴知道,我希望你變得比我們更好,在工作裡面找到價值,如果你有很好的想法,可以跟我們說,一起創造各種的可能。」除了聘用正職員工外,陳光鏡也持續找尋和外部跨領域人才協作的機會,例如茶食餅乾的推出,就是一次多方跨界的合作。

青年關係人口互動合作  帶動創生與改變

談起這次的跨界合作,就得要從陳光鏡申請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補助案說起。2021年他和在地青年社群在國發會的支持下成立「寶斗青村未來式」,以「北斗郡守官舍」為基地,玩市集、辦座談,邀請地方的青年品牌分享返鄉,讓北斗沉寂已久的街區再次活絡。

青年跨域聯手,打造有具體形象與在地特色意涵的伴手禮餅乾。

青年跨域聯手,打造有具體形象與在地特色意涵的伴手禮餅乾。

「我們推出這款餅乾的過程,其實就是寶斗青村未來式運作的縮影。」陳光鏡指出,當初他提議推出餅乾的目的,是希望結合北斗在地食材與特色,發展出伴手禮。「我只是在討論時丟出一個想法,餅乾的口味開發、文案的設定,乃至於形象IP的設計,都是和外部夥伴一起討論、集思廣益,互相發揮專長而完成的。」

像是負責研發與製作餅乾的「沺梪實驗商鋪」甜點師鍾瓊文,以及完成餅乾形象IP包裝的「西螺小農」設計師吳佩儒,都是回鄉發展的青年,「我們的合作能成功,不是先問做這些可以拿到多少錢,或是有甚麼好處,而是要先想清楚我想做的是什麼?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怎麼樣互相幫助、創造共好?」陳光鏡如是說。

沺梪實驗商鋪位於北斗郡守官舍,提供美味甜點和香醇咖啡。

沺梪實驗商鋪位於北斗郡守官舍,提供美味甜點和香醇咖啡。

2022年初才在北斗郡守官舍逆勢開起咖啡店的鍾瓊文,過去十餘年在臺中從事旅遊業,因為疫情影響、加上本身照顧長輩的需求而回到故鄉北斗,一開始她只是在自家成立甜點工作室,接單販售手作甜點。後來,她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陳光鏡與在地青年們,除了讓她更了解在地的優質農食,更有機會發揮自己所長,研發出更多具有在地特色的餅乾與甜點。

「也是因為彼此先前的合作,所以當我知道有機會進駐官舍時,我立刻決定和合夥人一起投資,一個負責甜點、一個負責咖啡,把這個空間打造得更加舒適。」原來,在國發會計畫的目標中包括了活化北斗郡守官舍與促進夥伴關係,於是陳光鏡提供空間和簡易的水電配置,由鍾瓊文團隊投資後續生財設備,優化整體空間,打造出吸引在地人與觀光客的新亮點。如今,由鍾瓊文和伙伴共同打造的沺梪實驗商鋪以美味甜點和香醇咖啡,為更多人提供放鬆身心的優質空間。

在國發會支持下成立的「寶斗青村」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在國發會支持下成立的「寶斗青村」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活化後的空間,成為在地人與旅客走訪的在地亮點。

活化後的空間,成為在地人與旅客走訪的在地亮點。

形塑優質生態圈  讓地方創生持續進化

和西螺小農的合作也是一次跨界的嘗試,笑容甜美的西螺小農媳婦兒吳佩儒,過去是在職場無往不利的禮贈品設計師,雖然夫家專業務農,卻不曾想過自己和農業有任何關連。直到夫妻倆搬回西螺老家,有一次,公公請她幫忙用電腦處理一項文書作業,她才開始關心自家的農場,進而看見身處的社區,並以自己的專長設計農創產品,推出「有朝一日‧西螺小農」品牌,並串連周遭的農家一起供應優質的農作物,透過網路創造不同以往的銷售模式,終於在疫情間逐漸站穩腳步。

西螺小農媳婦兒吳佩儒以自身設計專長,讓更多人看見雲林農村的活力。

西螺小農媳婦兒吳佩儒以自身設計專長,讓更多人看見雲林農村的活力。

「當初光鏡就是看到我的作品,才邀請我一起加入討論設計餅乾IP的任務,這不只是一次跨界的合作,也是年輕品牌之間互相學習的機會,我們都希望這些在地的物產,能被更多人看見。」總是活力滿滿的吳佩儒笑說。她嘗試用鏡頭帶大家看到不一樣的農家生活,拍攝影片在自己的頻道中介紹「農夫玩什麼」、「農夫小學堂」、發行EP,還有推出有趣的農家體驗活動,希望帶更多來自都會區的親子家庭體會在地農村生活的趣味。未來也期待與各家用心經營的在地團隊有更多合作的機會。(農傳媒編按:名噪一時的《猛農民曆》也是吳佩儒發想、推動的企劃)

「找到真正想做的人一起,就能很快達成目標,而生態變好了,才有機會吸引更多年輕人留下。」陳光鏡有感而發。隨著在地青年的加入與互相協力,持續以正向的氛圍形塑創業與創生,為北斗帶來許多改變,也讓地方創生持續進化中。

給想加入地方創生的你

  1.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建立穩固的關係人口網絡。
  2. 每一次合作,不追究可以得到什麼,而是想想我有什麼資源可以分享。
  3. 充分體認回到農村的目的,追求平衡的人生,可以照顧家庭、兼顧工作,讓美好持續發生。

《關係人口的多元路徑:農村地方創生手冊》

文字:陳玠廷、陳品穎、蘇之涵、陳慧蓉、張哲誌、張宸邦、張宇忻、黃性男、王慧瑜、林媛玉、李佳芳

審定:蕭崑杉、曾旭正

攝影:吳尚鴻、王士豪

出版: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本書為2022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之「111 年度農村社會協力發展策略計畫」部分成果。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轉載自農科院出版《關係人口的多元路徑:農村地方創生手冊》,原標題為「從田野勤學到寶斗青村未來式 在地青年創業生態圈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