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綠能
鄉村地區利用在地自然資源與條件發展再生能源,既達成能源自主,也是應對氣候變遷的良方。2005年德國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雲德社區(Jühnde)開啟「生質能源村」發展,如今德國面對2045年溫室氣體中和目標,「氣候轉型」概念走上舞臺,並透過「活躍氣候市鎮競賽」等活動,鼓勵各級地方發展再生能源。
公民團體今(21)日舉辦「農業綠能總體檢」論壇。前農業部長、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受邀與談,他以過去推動農業綠能的經驗檢討,呼籲持續管制農地變更發展光電,倡議修正執行程序,大力推動屋頂型光電,委託第三方單位協助漁電共生、綠能發展區的土地整合。
農村所面對的挑戰未曾止歇。對農地、農業與農村資源的大量汲取,累積為人口與資本的持續流失,造成農村的持續高齡化、少子化。與此同時,農村的廣闊田野也成為氣候調適和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資產。
內政部修訂「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6條附表1,推動在農業生產環境不佳的農牧用地設置「綠能發展區」,引導國內太陽光電設置適宜區位。農委會今(6)日表示,綠能發展區篩選國內低地力或非養殖漁業生產區且多年停養的用地設置,限縮光電影響範圍,不影響較佳的農業生產環境。
近來高雄美濃等特定農業區農地被光電業者看中,提出室內養殖池漁電共生案場,引發外界關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6)日再度強調,農委會限定特定農業既有漁塭才能作漁電,106年6月28日後特農區不會有合法養殖池及漁業共生,以及對於任何養殖漁民和地主有意見不同,漁業署會開單一窗口協助解決問題。
總統蔡英文今(19)日參訪雲林海線鄉鎮,視察農漁建設並聽取農漁民心聲,她在致詞時強調「綠電至少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包括把不利於農耕的土地轉變為綠電使用,以及將水產養殖業結合綠電的漁電共生;蔡英文同時大讚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是她看過做得最好的主委。
循環農業被視是政府最重要的農業政策之一,其中「生物炭發電」技術更是創新做法。為此,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高雄場)特別於4月17日召開「循環農業之生物炭發電系統示範觀摩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也偕同相關主管到場出席。林聰賢指出,「生物炭發電系統」可將木質材料農業廢棄物透過科技汽化裂解方法,不但解決環保問題,同時產生綠能及農業可利用的副產品,值得大力推動,也是推動循環農業的重要利器。
青花菜是國人餐桌上的家常菜,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不過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青花菜不耐熱,臺灣本地產期集中於11月至次年5月,高溫悶濕的夏季則仰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