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物多樣性
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曾是臺灣寵物明星,遭人為棄置或野放後,在野外後快速繁衍,已在臺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強勢入侵種,不僅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也造成農業損失,危及食物供給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綠鬣蜥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並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
不過,隨著體積龐大的綠鬣蜥屢上媒體版面,越來越多民眾自發性「為民除害」,也出現以不當手段捕捉綠鬣蜥的脫序行為,引發虐待動物爭議。如何在移除外來種、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損的同時,兼顧動物倫理與人道處置,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將原有「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資料,經專家分析推估,建置不同的生物多樣性程度資源地圖,已收集在特生中心官網的「生物多樣性圖資專區」(https://www.tesri.gov.tw/A6_3),可供保育空間規劃檢索使用。
畜試所臺東種畜繁殖場去年將首批2005年凍存的蘭嶼豬精液解凍,沒想到凍存15年的精子活力和新鮮的狀態不相上下,經挑選了3頭繁殖力強的母豬人工配種,順利生下14頭仔豬,證明冷凍精液保存及運用效果無虞,可保存遺傳資源,對生物多樣性有很大的益助,已將技術導入產業應用。
監測野生動物的分布與動態變化,是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固定的地點,以同樣的調查方法與調查時間,長期反覆調查,能獲得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與生物族群的狀態,以及環境棲地的變化情形;調查成果可作為經營管理與保育策略的依據。
全世界對咖啡的需求逐年增加,近20年咖啡產量增加近2倍之多(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臺灣人也越來越喜愛喝咖啡,咖啡進口量逐年攀升,從30年前年進口量不到4,000公噸到現在增加了10倍,每年約需要進口超過40,000公噸的咖啡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9),全臺灣幾乎每個月就能喝掉350萬杯咖啡(中杯咖啡12盎司),帶來超過4.5億元的銷售價值(經濟部統計處 2018)。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歐盟共同召開高層級小組會議,表示人類必須重新建立農業與生態系統服務的連結,以利發展更健康及永續的糧食系統,並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緩和後有良好重建,讓生物多樣性發揮潛力來加強糧食及農業生產。會議以視訊方式進行,名稱為「歐洲綠色政策(The European Green Deal):歐盟農場至餐桌之轉型力量及建構健康與永續糧食系統之生物多樣性策略對話」,特別聚焦於FAO加強與歐盟合作,以處理農業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永續管理議題。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試驗證明,以水蕹菜(空心菜)做植生緩衝帶,可有效降低逕流水80%的氮,降低環境負擔,且植生緩衝帶田區全年有水,營造類濕地環境,提供蛙類、鳥類良好棲地,田間甚至有二級保育類鳥類彩鷸出沒,有助維護環境生物多樣性。
為了生產糧食和生活所需,大幅的原野地轉變為人類生產地景,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但是,這些人類生產地景,同時也可以是保育生命世界的重要元素。生物多樣性,這個歷經38億年環境磨練的演化產物,正在面臨兵臨城下、遭受十面埋伏、只能做困獸之鬥的存亡之秋。
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你知道「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嗎?推廣了20年,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首次做了認知民調,有3分之1的人聽都沒聽過,另外3分之2雖然有聽過,但真正理解的並不多;全部受訪者中,只有13.8%的人完全答對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特生中心組長林瑞興說,這項調查讓他們驚覺,竟有高達3分之1的比例,連聽都沒聽過生物多樣性,看來未來仍需好好努力,突破同溫層、爭取認同。
長長的尾巴是貓科動物維持平衡的重要器官,一隻失去尾巴的美洲獅,平衡感受創,將如何在野外生活、狩獵?動物星球外景主持人René、Wayne等人為了尋找一隻麒麟尾的美洲獅,踏上智利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循著大自然間的食物鏈關係搜索,竟意外與不少稀有生物相遇,將過程拍成《Wild Expectations(中譯野地大搜奇)》紀錄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10日在「2019年生物多樣性主題影展」中播映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