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也能愛地球!選一杯友善環境的好咖啡

白色的咖啡花與紅色成熟的咖啡漿果。(攝影/黃俊嘉)

內容提供/《自然保育季刊》  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宛均

早上來一杯咖啡,已是現代人的日常。由街頭林立的咖啡店、便利商店裡機器現煮的外帶咖啡,超市販售的罐裝咖啡,登山郊遊路邊巧遇的行動咖啡車,咖啡變成一種隨手可得的飲料。約在咖啡店裡聊天討論工作或是閱讀寫作,把咖啡店當成行動工作室,喝咖啡逐漸演變成生活的日常。

由於全世界對咖啡的需求逐年增加,近20年咖啡產量增加近2倍之多(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臺灣人也越來越喜愛喝咖啡,咖啡進口量逐年攀升,從30年前年進口量不到4,000公噸到現在增加了10倍,每年約需要進口超過40,000公噸的咖啡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9),全臺灣幾乎每個月就能喝掉350萬杯咖啡(中杯咖啡12盎司),帶來超過4.5億元的銷售價值(經濟部統計處 2018)。

咖啡豆與它們的產地

咖啡、茶與可可並列三大嗜好料作物(Recreation Crop),而且咖啡還是開發中國家產值最高的農產品(FAO 2014;Jha et al . 2014),2018年世界前10大咖啡豆產國分別是巴西、越南、哥倫比亞、印尼、宏都拉斯、衣索比亞、印度、烏干達、祕魯與墨西哥(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都是主要座落在南北緯23.5度間的中南美洲、非洲與南亞一帶的國家,而這個沿著赤道為中心的咖啡豆主要產區又稱咖啡帶(Coffee Zone)。

咖啡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的常綠灌木,開白色小花,成熟果實類似櫻桃為紅色,每個果實內平均有2顆種子。咖啡屬內已記錄到100多種物種,其中阿拉比卡咖啡(Arabica coffee , C . arabica)、羅布斯塔咖啡(Ro busta Coffee, C. canephora)與賴比瑞亞咖啡(C. liberica)是屬於具有商業價值的「咖啡三大原生種」作物。

阿拉比卡種是精品咖啡的來源,占世界生產總比例約7成;羅布斯塔咖啡占3成,由於苦味較重且咖啡因含量是阿拉比卡咖啡的2倍,常被用於需要大量製造的即溶與罐裝咖啡;賴比瑞亞種極少量僅約1%。採收下來的咖啡果實經過日曬、水洗發酵與乾燥等後續加工,去除種子外的果皮、果肉、果膠與種子外殼,就能獲得綠色的咖啡種仁(咖啡生豆),之後再經過烘焙才會成為我們所熟知咖啡色的咖啡豆。

世界咖啡與前5大咖啡生產國的咖啡年生產量,單位為1000袋60kg咖啡豆。(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2019)

臺灣歷年咖啡豆進口量。(資料來源/農委會農業貿易統計資料 2019)

各地咖啡園的經營管理方式多元,依耕作方式與植被組成可以約略分成5種類型,從田間管理程度最低且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傳統農村式咖啡園,其次為傳統多植栽、經濟性多植栽與經濟性單植栽咖啡園,前述4種咖啡園都有一定的樹林遮蔭,統稱為林蔭咖啡(Shade Coffee)。另外一種陽生咖啡(Sun Coffee)園的經營管理方式為無蔭單植栽咖啡園,是移除所有地上物後,大範圍栽種咖啡,咖啡園中的森林覆蓋度不到10%,大多數咖啡灌木都直接暴露於陽光下生長,是經營管理強度最高的單一作物集約式耕作方式,但其植物多樣性和結構複雜度最低(黃俊嘉 2011)。

1970年代前幾乎所有的咖啡都是以風味較佳的阿拉比卡咖啡為主,且種植在樹林之下。然而在工廠大量製造的即溶與罐裝咖啡問世後,市場對咖啡加工品的需求提高,風味較差的羅布斯塔咖啡,由於具備耐曬、抗病力強與產量高的優點,儘管口味較為苦澀,受到生產者的青睞開始大面積種植管理,因此以羅布斯塔咖啡為主的無蔭單植栽咖啡園,逐漸風行在世界各地咖啡產區。

但是咖啡帶所座落的赤道兩側,同時也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主要分布區域,這個氣候溫暖、土壤肥沃且初級生產力極高的地區,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因為蔗糖、咖啡、可可、茶、菸草與其他經濟作物的需求,無數原始林被清除改造成大面積單一作物的農場(Myers 1988;Myerset al. 2000)。全世界對經濟作物的需求增長,也使得農地面積不斷擴張, 例如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國越南在1961~2000年,40年間咖啡園面積就大幅增加了約10.5倍(黃俊嘉 2011)。

咖啡帶與生物多樣性熱點(Myers et al. 2000),咖啡色帶狀區域為南北緯23.5度間咖啡豆主要生長區域,同時與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紅色區塊)高度重疊。(繪圖/羅祈鈞)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導致生物多樣性熱點面臨嚴重的威脅,光是在2017年全世界熱帶森林消失面積就高達15,800,000 ha,巴西更是高居森林流失面積第一名,在一年間喪失約4,500,000 ha的森林(Weisse and Goldman 2018),超過一個臺灣的面積。除了木材供給,全世界對咖啡、可可與棕櫚油等熱帶農產品的需求,更是使得中南美洲與東南亞的原始熱帶雨林被毀,轉作農業的壓力節節升高。

巴西是全世界主要的大豆、甘蔗、木材、紙漿與牛肉出口國,也是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全境約有27,000 km²的咖啡園,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咖啡都來自這個國家,年出口產值約46億美金(Szenthe 2019),人類經營農林業與畜牧業對木材及土地等的需求,對巴西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全世界目前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森林占地面積5,500,000 km²,約占全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世界森林面積的20%,跨越了9個國家,但有高達60%的面積位於巴西境內,2019年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森林大火,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Pesquisas Espaciais, INPE)從2019年1月1日至8月23日監測到巴西一共發生75,336起森林火災,對亞馬遜森林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文化造成嚴重的損害。INPE推測近年頻繁而異常的森林火災,極可能是因為砍伐森林、為開墾農地而放火燒林等行為所造成,燃燒森林行為從當地小農到企業化大型農地都有。

除了當地民情,政府也主張開發雨林,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在2018年上任後就大幅降低生物多樣性與高等教育研究預算,以及大幅放寬環境開發管制。巴西當地不僅面臨逐漸升高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生態研究環境也漸趨嚴峻,已有學者投書Science期刊疾呼巴西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者需要國際協助(Thomé and Haddad 2019)。

除了栽種咖啡外,另一個受到歡迎的農產品──棕櫚油,也嚴重威脅亞洲的熱帶雨林。由於棕櫚油價格低廉、油脂穩定性高,廣泛地應用在巧克力、餅乾、麵包糕點、泡麵等需要油脂的加工食品,甚至在清潔劑的成分裡都能見到棕櫚油。1973~2015年間,婆羅洲有超過三分之一熱帶雨林消失(18,700,000  ha),這42年間婆羅洲的農地擴張了9,100,000 ha,其中大部分轉變為油棕田以生產更多的棕櫚油(Gaveau et al. 2015)。事實上全世界的熱帶雨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威脅,如果原始林的面積持續下降,將會對當地雨林生態系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更甚者影響將擴及全世界其他區域的生態環境。

友善環境的選擇

隨著森林的消失,許多野生動物也喪失了牠們的棲地。為減輕因為喝咖啡讓鳥類無家可歸的情形,史密森候鳥研究中心(Smithsonian Migratory Bird Center)推動了「友善鳥咖啡計畫」(Bird Friendly Coffee Program)。鳥類友善標章的咖啡代表咖啡生長在至少有40%當地原始林覆蓋的農場裡,而且是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環境永續方式栽種,低度影響原始生態。

第27屆國際鳥類學大會會場中提供的友善鳥咖啡(Bird Friendly Coffee)。

201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第27屆國際鳥類學大會(the 27th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cal Congress, IOCongress 2018),現場提供的就是友善鳥咖啡(Bird Friendly Coffee)。臺灣市面上比較常見有著青蛙圖案的雨林聯盟認證(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ed)咖啡,也是一種為了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森林永續的農業認證標章。

這類友善環境咖啡,也泛稱為林蔭咖啡(Shade Coffee, Perfeeto et al. 1996),栽種方式為在原始林部分覆蓋下種植的咖啡,由於保有林木,可以提供動物棲息,鳥類可以充分扮演昆蟲天敵角色,降低咖啡園的蟲害問題,而蜜蜂等昆蟲也能協助咖啡授粉,透過作物與鄰近森林的物種多樣性達到自然生態系的平衡。維持食物鏈的平衡,蟲害較少,也不需要太多農藥。

在林蔭下生長的咖啡植株。(攝影/黃俊嘉)

研究團隊在哥斯大黎加長達12年的鳥類長期繫放研究,發現在森林樣區可以記錄到比咖啡園更高的物種數(森林230種,咖啡園185種),但只要咖啡園的森林覆蓋度些微地從7%增加到13%,大多數的鳥種捕獲率都有顯著的增加(Şekercioğluet al . 2019),同時在多明尼加的研究也發現林蔭咖啡園每公頃平均記錄到23隻留鳥,顯著高於陽生咖啡園(11隻/公頃)(Wunderle and Latta 1996),由此可見林蔭咖啡園不僅有較高的森林覆蓋度,也有較高的鳥類生物多樣性(Buechley et al . 2015;Komar 2006)。

全世界的原始林都受到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同程度需求的壓力,人類活動改變了地景與生物棲地,如何透過永續的經營方式達到人類需求與自然保育的平衡,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筆者曾經到泰國清邁大象自然公園(Elephant Nature Park)參加生態旅遊體驗時,就遇到一位清邁大學經濟系的學生,聊到他正努力存創業基金,希望未來能夠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回家鄉種植高經濟價值的咖啡,提高土地的單位收益,減低需要開發的環境面積,就能保護更多大象所棲息的森林環境。

史密森候鳥研究中心(Smithsonian Migratory Bird Center)推動的鳥類友善咖啡計畫。

當我們想喝咖啡時,購買一杯有機、在林蔭下生長有雨林聯盟認證或是鳥類友善標章的咖啡也許是個選擇。除了咖啡以外,在購買日常食物時,不妨可以選擇以提供生物棲地、維持農田生物多樣性目標的「綠色保育」標章農產品,或是其他維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環境耕作的農產品。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改變社會的力量。從生活的日常實踐我們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的關心,每一次的購物與消費行為就是代表我們對環境議題的意見表達,當越多環境永續的商品被購買時,就會有越多的農民與生產者願意以友善環境的方式生產商品,也就會有更多的土地轉變為友善耕作方式。

本文轉載自109期《自然保育季刊》,原文標題〈選一杯友善環境的好咖啡 友善鳥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