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民調隨堂考「生物多樣性」是啥?驚!僅14%答對

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你知道「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嗎?推廣了20年,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首次做了認知民調,有3分之1的人聽都沒聽過,另外3分之2雖然有聽過,但真正理解的並不多;全部受訪者中,只有13.8%的人完全答對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特生中心組長林瑞興說,這項調查讓他們驚覺,竟有高達3分之1的比例,連聽都沒聽過生物多樣性,看來未來仍需好好努力,突破同溫層、爭取認同。

生物多樣性認知調查採取網路民調,抽樣數1000,誤差值正負3%,題目只有2題,一題是「有沒有聽過生物多樣性?」;另一題是「生物多樣性是什麼意思?」,但第2題請勿翻書、google找答案,需直覺作答,結果只有1成4的比例,能回答到關鍵字「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物」。這項認知調查的成績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林瑞興說「我們不差,但也沒那麼好」。

以年齡來看,對生物多樣性認知與理解程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以15至24歲整體認識度最高,達90%,特生中心分析,這是因為自2004年起,「生物多樣性」納入九年一貫課綱,現在13至27歲年齡層在正規的學校教育課程中,學習過生物多樣性。林瑞興說,如果光看「生物多樣性」的表面字義,看到〝生物〞,也看到〝多樣性〞,大部分受訪者的答案會答對「不同的生物」這個關鍵字,但另外一半答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通常就會被忽略,因此,正規教育體系影響很大,如果學校有教過,就很容易烙印在腦海裡,否則出了社會,接觸這些資訊的機會就大減。

交叉分析發現,同一年齡層在類似的教育程度下,資產較高的受訪者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與理解程度較高,林瑞興說,資產比較高的人,會比較關心環境狀況,這次調查也讓研究人員迫切想要突破同溫層。林瑞興說,人類會因為認知而體認價值,再進而影響行為;所以要讓國人認知生物多樣性,接著可以體認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然後自身行為就會做出改變,最後,願意以行動支持,讓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得以達成。

國人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程度與他國比較起來並不差,但也沒有很好,林瑞興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私人企業著手改變商業供應鏈,例如,最近熱門「綠能」議題,如果企業都願意共襄盛舉,綠能就能獲得實質支持。生物多樣性也是一樣,如果企業買的紙,以FSC(森林驗證)為採構規格,就會影響到商業供應鏈,這已是很多日本商業團體正在討論的議題,商業供應鏈就會因此而改變。特生中心期待,生物多樣性價值未來可以主流化,並相信這將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