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委會主委新春專訪01】 2022淨零元年 陳吉仲宣示農業能源自主、啟動農村發電

「我做這個研究已經30年,再不做絕對會來不及,愈早投入成本愈低、回報愈大。」面對氣候變遷,農委會超前部屬,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曆年後2月9日將召開全國農業部門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將會宣布未來農村需要的電力自己發,還可以售電,讓農漁民收入增加,確保農業永續前行。

水稻
封面故事
氣候變遷下的水稻災害與因應策略

農業是人類產業中,受到氣候影響最大者,氣候左右農業生產的豐歉與品質優劣。然而,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栽培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導致農作物時常受到異常氣象傷害,例如高溫、低溫、淹水、乾旱等。依氣候學者預測,未來極端氣象發生的機會將更為頻繁,且臺灣位處亞熱帶,乃許多學者指出氣候變遷高風險的地區。

harvest7201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試所所長林學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韌性農業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新聞
阿里山神木變年輕?嘉大揭紅檜合併木現象 最老巨木「僅」1515歲(有影片)

嘉義大學歷時3年調查研究發現,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巨木群的紅檜為了適應當地潮濕的逆境環境,發展出「合併木」的生存策略,寬廣的樹木胸徑其實是多株嫁接合併而成,多數神木樹齡下修,最老的應是1,515歲的編號「2號」巨木。

新聞
有機大豆省工栽培降逾90%成本 智慧農業可避近千萬災損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

新聞
農糧科研突破困局 新品種抗逆境等44項成果 助攻農業永續

農委會各改良場試所投入農糧農環科技綱要計畫研究,今(7)日在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見證下與11家業者簽署技轉意願書,包括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花生「臺南20號」、耐熱、葉薹兼用「台中2號」芥藍,抗病耐熱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等。

新聞
節水拿獎勵 水資源競用區大區輪作明年一期作上路

因應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增加,農委會強化農業節水,配合豐枯水期調整水稻種植期間,明年一期作起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不得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新聞
不讓菜價像青蔥那麼高 陳吉仲:因應氣候變遷研發經費要倍增

氣候變遷直接衝擊農業生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日表示,2040年乍聽遙遠民眾無感,但說未來菜價可能像近日青蔥一樣高,就知道氣候變遷嚴重性,農委會今年會將因應氣變遷研發經費至少提高一倍。

土壤有機質
豐年雜誌
風雨同舟的農業與氣候變遷 土壤有機質是減緩全球暖化關鍵!

氣候變遷的威力,在2021年5月前,展現在旱災導致的用水危機,而農業首當其衝,休耕停灌的補償金高達二十多億,緊接著來的兩次大雨,光是農損也超過2億。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對農業造成重大影響,已為大家熟知,不過國人對於農業本身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元凶,則較為生疏。實則農業活動釋放溫室氣體而導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反過來又傷害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