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菜價像青蔥那麼高 陳吉仲:因應氣候變遷研發經費要倍增

氣候變遷衝擊下,未來菜價可能像近日青蔥一樣高,農委會要將因應氣候變遷研究經費倍增,穩定農業生產,確保消費者可以合理價格買到農產品。(攝影/游昇俯)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2040年全球升溫攝氏1.5度已成必然之勢,將直接衝擊農業生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9)日表示,2040年乍聽遙遠民眾無感,但說未來菜價可能像近日青蔥一樣高,就知道氣候變遷嚴重性,農委會要將因應氣候變遷研發經費至少提高一倍。

氣候變遷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去年沒有一個颱風登陸臺灣、造成乾旱,更創下百年未有的高溫紀錄,農委會108年即因應氣候變遷著手強化農業韌性投入各項研發,今(19)日舉辦研究亮點成果記者會。其中包括因應未來全球升溫1.5度,農業試驗所已篩選出4個可耐39度極端高溫情境的水稻品系,預計5年後可推出應用。

農委會今日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亮點成果記者會。(攝影/游昇俯)

AR6報告評估,全球不管如何減排溫室氣體,2040年平均溫度上升1.5度已成必然,陳吉仲表示,臺灣升溫幅度會比全球高,旱澇機率也會大增,嚴重影響農林漁畜生產,近來消費者抱怨青蔥價格太高,就是8月豪雨造成的結果,未來還可能變成常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與淨零排放要從現在起同時進行。

陳吉仲說,農委會韌性農業計畫預算1.6億元,加上育種等其他氣候變遷調適經費是4億元,「4億元絕對不夠!」光是市場價格波動造成消費者支出增加就遠高過農委會一整年研發經費,因此農委會將向行政院科技會報全力爭取,把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及淨零排放路徑執行所需研究經費至少再提4億元以上,確保消費者可以合理價格買到農產品,因為「現在不做,2040年絕對來不及」。

韌性農業工具齊備 耐高溫水稻後備軍5年後上場

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依據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推估臺灣地區未來氣候趨勢,農委會已與臺灣大學合作完成高低溫、旱澇及強風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風險評估,包括農糧作物75種、畜產品14種、養殖漁產品8種、林產品10種;農試所也針對重要農產業進行風險評估,例如大宗蔬菜甘藍(高麗菜)未來中南部地區4到6月可能不再適合種植。

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農試所已篩選出4個可耐39度極端高溫情境的水稻品系,預計5年後可推出應用。(攝影/游昇俯)

耐高溫水稻品種篩選。(攝影/游昇俯)

因應2050年前氣溫上升1.5度、水資源短少10%、極端災變天候增加三大核心情境,農委會已研發出不影響水稻產量,節省灌溉水量一期作30%、二期作50%,以及茶園兼種綠肥、使用滴灌等節水栽培;並開發出青蔥在豪雨發生前24小時前施藥預防疫病,以及文蛤與工作魚豆仔魚混養,替代以往不耐寒的虱目魚等生產模式。

林學詩說,農試所已建立各種作物抗逆境品種篩選平臺,水稻是臺灣最重要的農作物,因應未來氣溫升溫1.5度,即透過溫室設定溫度39度模擬未來高溫情境,將自全球收集種原在此栽培,並與國內現有優良品種雜交,篩選出耐熱、耐旱的品系,目前已篩選出高溫能順利結穗的4個品系;針對國內既有45個水稻品種,則進行抗氣候逆境田間測試。

國內玉荷包荔枝主要產地在高雄大樹,但隨著氣溫逐年升高,產地已漸轉移到彰化、南投等地,高樹未來可能不再適合種植,林學詩指出,玉荷包一般需要17度以下低溫才能花芽分化,但農試所的「台農6號─艷荔」大約22度即能花芽分化,已在高雄大樹、臺東太麻里推廣種植,可成為未來替代玉荷包的種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