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大豆省工栽培降逾90%成本 智慧農業可避近千萬災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協助農民省工栽培,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榮獲經濟部「國家新創獎」肯定。(攝影/游昇俯)

國產大豆保證非基改食品,有機栽培還可與慣行農產品區隔市場,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透過播種機、除草機及選豆機等省工機械研發,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超過90%;並導入智慧化栽培管理系統,農民用手機就可做生產排程,防災避險,每年約可避免540萬至900萬元產值損失,有農民實際使用,正巧躲過今年初寒害與圓規颱風降雨,保住收成。

臺灣人有吃豆腐、喝豆漿等飲食習慣,每年消費大豆260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10公斤,但卻有250萬公噸以上都仰賴進口。花蓮縣是國內有機農業大本營,有機驗證面積占全國24.2%、近4分之1,因此積極扶植國產有機大豆產業,其輔導有機大豆從民國100年僅6公頃,到109年已成長到242公頃,9年來成長逾40倍。

田間設置氣象及土壤監測系統,讓農民不再「看天吃飯」。(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農改場場長杜麗華表示,大豆人工播種一天僅能做1分地,有機栽培每期還需要2至3次除草,除草也是一天除1分地,收成挑豆每小時只得7公斤,人力成本太高,因此花蓮場積極研發小型農機,協助農民降低成本、擴大種植面積;但近年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生產,經營面積變大也需要管理,花蓮場與阿龜微氣候(蜂巢科技公司)合作建置智慧管理系統,兩大技術整合成的「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今年剛榮獲經濟部「國家新創獎」肯定。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張光華表示,人工播種費工且規格不一致,花蓮場有整地、播種一貫化的播種機提升效率;雜草蔓生快速可利用旱田除草機,作畦栽培也有畦間中耕除草機;運用選別機選別分級則可提升人工效率8倍以上,目前所有機械均已技轉商品化。

張光華說,相較傳統人力作業,大豆播種、除草、選別等作業成本高達每公頃6萬3,720元,每包一臺斤的大豆成本就要38元,全面機械化後每公頃成本只要2,376元,每包1元,可為農民節省90%以上作業成本。

花蓮農業改良場研發的旱田除草機,解決了大豆有機栽培農民最困擾的雜草問題。(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受到氣候變遷衝擊,花蓮場更將智慧化監測導入大豆栽培,藉由田間氣象及土壤監測整合分析,並結合花蓮場專家知識,搭配大豆生育期,建構大豆智慧生長模型、智慧防災曆及病蟲害預警,預測生長期並提供即時栽培建議,土壤太乾或是田間發生強降雨,都能透過綁定的LINE帳號發送警示訊息。並且,藉由導入區塊鏈技術,讓無法竄改的生產紀錄取得消費者信任,幫農友建立品牌。

宜蘭南澳偉耘有機農場栽培大豆約20公頃,分布100多個田區,負責人黃柏凱表示,大豆一年可種兩期,今年一期大豆原本要在1月中播種,但大豆智慧生長模型預估存活率不到50%,因此決定2月初再播種,沒想到因此躲過1月寒害;二期大豆多在端午節後播種、中秋節前收穫,大豆遇到日雨量30毫米、連續48小時就會死亡,二期豆也賴智慧管理系統預警搶收,順利躲過圓規颱風外圍環流100毫米降雨量,否則所有投入的生產成本都會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