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委會主委專訪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年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新聞
北農低溫卸貨拍賣區完成冷鏈最後一哩路 推動新式摺疊籃替代一次性紙箱 省成本、農民收益更好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今年建置完成全臺批發市場第一個低溫卸貨拍賣區,建構從產地到消費地拍賣市場全程冷鏈最後一哩路;並建立「新式摺疊籃」回收循環機制,替代一次性紙箱使用,節省農民成本,搭配棧板卸貨、機械化運輸,不用人力搬紙箱;新式摺疊籃方便冷藏運輸,蔬果品質好、拍賣價格高,還能增加農民收益。

新聞
西螺果菜市場轉型冷鏈物流專區 陳吉仲允諾支持 規劃四發展方向

全國最大蔬菜產地批發市場西螺果菜批發市場,自86年遷建現址已25年,許多設備老舊亟需汰換更新,西螺鎮公所規劃打造西螺市場轉型現代化營運管理市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6)日表示,第一期照明、機電設備更新,農委會已核定補助8成,第二期工程農委會將共同規劃冷鏈、食安、通路及淨零碳排等轉型建設方向。

新聞
臺美貿易倡議談判我爭取鳳梨銷美 美方正進行風險評估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次談判會議預計9月登場,我國希望擴大農產品外銷美國,繼2019年番石榴(芭樂)成功銷美後,農委會已接力向美申請生鮮鳳梨出口。但臺灣鳳梨要成功銷美,除了得經過長途船運,更重要的是美方是否要求實施檢疫措施,農委會防檢局表示,美方正進行風險評估,具體檢疫條件尚未知。

蔬果冷鏈
農業技術
客製化的大冷鏈時代 後疫情時代冷鏈重要性及外銷果品應用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已經過3年時間,對全球各產業造成不少衝擊。醫療藥品、疫苗到民生需求的食品及生鮮蔬果等,都因疫情的影響而導致運輸時間延長及保存困難等問題的產生。臺灣於疫情爆發期間,因居家辦公、遠距教學及限制餐廳內用等政策下,使得國內物流的需求大增,進而導致各類貨品物流配送時間延長,其中對於具有時效性且易腐的生鮮貨品影響更大。不只是國內運銷部分,運送時間更長的生鮮出口運銷更是受到顯著的影響,直至目前2022年初,由於疫情造成航運成本增加、貨運塞港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生鮮蔬果保鮮成為外銷產業面臨的挑戰。

新聞
提升雞蛋倉儲彈性 農委會擬補助冷藏蛋車、洗選設施費用一半

農委會正規劃協助雞蛋產業建置冷鏈設備,補助農民組織、蛋商及蛋品加工業者購置雞蛋冷藏(凍)運輸車、車廂,以及洗選場(廠)設施,最高補助2分之1,現正調查產業需求,最快2個月後提供申請。

新聞
行政院126億元建置全國冷鏈物流 重大建設提早2年內完成

行政院推動建設農、畜、水產品全國冷鏈物流體系,投注總經費高達126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積極加速推動,經農委會盤點,重大建設建置期程有望提早一年,包括以外銷為主的2處旗艦物流中心,協助國內產銷調節的5處區域物流中心,可在112年底以前建設完成。

新聞
全國首條花卉冷鏈供應體系完成 助花卉保鮮、觀賞期延長3天

臺北市政府與農委會農糧署及南投縣、臺中市政府共同合作,建構完成從採後處理、低溫包裝、冷藏運輸到市場批發,全國第一個全程冷鏈的花卉冷鏈供應體系,將有助花卉保鮮,延長觀賞期2至3天。

新聞
翻新農漁畜產品供銷結構 未來4年投130億元建設冷鏈

改善農漁畜產品收成後的儲運方式,不僅能提高品質,還能延長銷售壽命,行政院未來4年內投入130億元的總經費,用於建置農糧、漁產品、畜產品的物流、批發市場及產地冷鏈建設,改善臺灣農產品的供銷結構,以提升品質、確保食安,並提高農民收益。

台農17號 金鑽鳳梨
農業經營
臺灣鳳梨拓展國際市場的關鍵 精準預冷和強化外銷管理

臺灣鳳梨風味獨特深受國人喜愛,是年產值極高的重要經濟果樹作物,近年由於政府與產業的大力推動,外銷量也大幅成長。雖然中國於今(2021)年2月以「檢出檢疫性有害生物」之因暫停臺灣鳳梨進口,引發農民與貿易商對於本年度鳳梨產銷的擔憂,所幸政府即時啟動專案機制,協助農民轉移外銷市場,並配合事先布署的冷鏈體系,因此自本年2月底至8月底期間,臺灣已輸出超過2.5萬公噸的鳳梨至日本與香港等市場,成功緩解產銷壓力。此次事件看似危機,卻因平日產官學奠定的基礎,成為強化海外市場實力的契機,若藉此機會優化鳳梨供應體系,思考如何穩定供貨品質,將有助臺灣鳳梨打開更多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