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黃俊誠說,市集會辦食農教育就是希望透過這方式吸引消費者和農夫買菜,同時關心前端臺灣的環境議題,但有機農夫市集會受到餐廳等其他單位競爭,農委會未來若要推動食農教育專法,或許要多花點心思在協助不同食農教育組織建立商務模式或串聯上。
台灣慣常稱為「營養午餐」的學校午餐,在日本叫做「學校給食」。從明治22年到現在以國家政策推行全國一體適用的《學校給食法》,除了過敏體質或特殊需求的學生,日本國中小學生在學期間都得吃由學校廚房或地區給食中心烹煮的午餐。在校的這一頓午餐養育了全國學子,奠定下日本國民飲食的根本;而強調使用國產食材、盡可能採地產地消等原則,則務實地支撐國內農林漁牧發展。
臺北分局也進一步指出,「食農教育」、「農村再生」、「區域亮點」、及「浪漫臺三線」皆是當前農委會與國家的重要政策。其中,食農教育可以做為具體實踐的基台,帶動區域發展中亮點的核心產業研發、生產加工、地方民眾增能、市場行銷。且食農教育議題亦能回應國家浪漫臺三線政策,提供民眾參與及深入體驗地方的特色、文化、產業與瞭解農村的機會。藉由整合鏈結,有利於活化農村、彰顯農村價值,協助農村恢復原有生產的功能,翻轉傳統農業經營觀念,賦予饒富創意、嶄新且多元的農村面貌。
站在農會的角度,我們非常歡迎年輕人加入農業行列。如果想要從農的年輕人在耕作技術或銷售方面有任何問題,農會都會不遺餘力地協助,包括豐年社在推動「高職農校策略聯盟」有需要地方農會配合之處,也可以跟地方農會聯繫,由推廣部門來做為農民與學校之間的橋樑。
位於宜蘭員山的深溝國小,四周除了零星聚落,一眼望去盡是稻田,開闊的校園有老樹挺拔、有天然湧泉自地底冒出,外圍溝渠則有水生植物與魚蝦螺蚌暗藏其間。這座農村小學的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接觸泥土抓蟲種菜,上小學後融合鄉土教育,一路銜接至中高年級的種稻學習。以育秧起始,晒穀為末,熟悉餐桌上的米菜從何而來。
為了推廣食農教育,臺灣農業推廣學會不僅前往日本取經,還尋覓到公民寫手楊鎮宇,從戰後農業發展史開始書寫,推演食農教育的核心宗旨,在立法院展開食農教育立法之際,這不僅是一本寫給下一代的食農風土備忘錄,也是讓國人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起步點。
陽光灑進農田裡,伴隨著蝴蝶飛舞,一個個孩童蹲在地上。「小朋友,聽蘿蔔阿姨這邊——」高雄美濃同心園有機農場主人胡惠玲放大嗓門,對著專注看著眼前白玉蘿蔔的孩童,細細說明田間作物,指引他們握緊拳頭尋找比自己手還大的白玉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