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春的食農科普】如果學校裡有一畝田——校田寶可夢

內容提供/ 舞春食農工作室 文、攝影/ 蘇立中 首圖提供/ 台灣好基金會

如果學校裡有一畝校田的話,可以怎麼運用呢?
在食農的浪潮之下,除了帶學生們種種菜,體驗作物生長的過程外,還可以從中發現些什麼?校田其實就是學校最好的教室,藉由師生或是外部協力組織,可以共同形塑出各式各樣的風貌和主題,讓學生們從這校田的轉變或是經營過程中,更認識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以及學習到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和視野,進而內化成自己對待各種人事物的價值觀。
雖然這跟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能力培養或是科目學習的教育架構有所分壘,但卻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精神。

一片綠綠的校園草地,經過規劃、重塑,變成一塊全新的校田 ,接著讓各年級的孩子們依照區域來進行作物的種植和照護,然而從草皮變成校田的轉變過程中,剛好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讓孩子們發現,原來我們對待環境的行為,其實會大大影響環境中的生物們。

而藉由好的管理方法,就可以讓更多生物一起住進學校的校田裡,為了將這個寶貴的轉變過程記錄下來,台灣好基金會X神農計畫與舞春食農工作室於2016年的學期初設計了4~5年級系列的校田生態觀察課程,並帶著潮南國小的老師和學生們,一起體驗這有趣、但需要點耐心的旅程。

帶學生畫畫,認識田間生物

但要怎麼開始觀察呢?比如說找到了一隻菜蟲,除了會吃我的菜之外,能觀察到什麼?相信這是很多想帶生物觀察的老師們常會遇到的煩惱,而第一堂課也先別急著外出觀察,可以先在教室內來個簡單的生物繪畫課程。

繪畫其實可以更加深我們觀察一個生物的印象,而且可以帶出每種生物的特色,在進行過程中可藉由發問引導學生們了解生物,「牠們哪裡不一樣?」、「牠們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特徵或是很美的花紋呢?」、「牠們好像跟別的生物長得很像耶」⋯⋯等等。

從實際動手繪圖以及連結有趣的生物小故事,讓孩子們加深對田間生物的認識。例如,食蚜蠅其實是長的很像蜜蜂的蒼蠅,牠們黃黑相間的花紋是為了模仿攻擊性強的蜜蜂,讓其他生物誤以為自己是蜜蜂,進而保護自己。那要怎麼畫出蒼蠅呢?指出蒼蠅的特色——有一對明顯的翅膀、大大的眼睛、粗粗短短的觸角,讓孩子用繪畫認識生物。

學生試著看照片,用畫畫來認識食蚜蠅。

某一次的校田觀察中,有位學生指著一隻食蚜蠅說:「老師,這邊有一隻長得像蜜蜂的蒼蠅!」我提問,「那你仔細看看,這隻食蚜蠅在做什麼呢?」他回答:「牠在野草的花上面。」

我接著解釋:「牠正在訪花喔,食蚜蠅雖然是蒼蠅的親戚,但牠們喜歡花粉花蜜,也是校田中會幫忙授粉的一群昆蟲。而且,有些食蚜蠅小時候還會取食蚜蟲,可以保護你們種的作物。等一下可以請你用觀察盒慢慢的請牠進來,再詳細觀察牠們,畫出牠們的模樣。」

這是後續幾堂實際校田觀察課的日常,讓學生和老師們實際在校田進行採集觀察和繪圖,也藉觀察課逐步引導學生和老師仔細觀察牠們「正在做什麼」,及「為什麼會這樣做」,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感受牠們生活在這片校田的點點滴滴。

實際校田觀察並引導,更可以加深生物們生活的印象 。(圖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觀察校田生態,慢慢來、最快

不過依經驗來看,同樣的校田觀察進行到第三堂時,就會有學生反映:「怎麼還要去觀察啊⋯⋯」、「為什麼要畫那麼多次呢?」

我也耐心回答:「雖然每次都讓你們做一樣的事情,但因為大自然的反應是一步一步來的,等到下一堂課結束後就可以讓大家了解,現在你們看起來在做一樣的事,但因為有你們用心的照顧校田,而讓這些畫畫裡的成員們變得更多元!」

這一系列的校田觀察課程其實總共有六堂課,第一堂是生物繪圖,第二、三、四、五堂是校田觀察課,第六堂則是最後的結果分享,對於一開始還不熟悉土地孕育生命的節奏,總覺得好像什麼都應該很快有結果的學生,剛好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藉由第六堂課的結果分享,大家各自把之前畫好的圖依照日期分別剪下,並分組讓老師帶著學生重塑之前校田的樣貌,並且把剪好的圖依序貼上板子,接著把這些板子擺在一起,「大家有看出什麼變化了嗎?」我問著在座的各位學生們。

三組學生們雖然害羞,卻也分享著他們看到的變化:「一開始是草皮的時候有很多馬陸、螞蟻和小灰蝶。」「變成菜園種下菜之後就開始有很多紋白蝶來了,還有一些椿象。」「最後在採收前就觀察到有瓢蟲、蜜蜂、蜘蛛,還有寄生蜂都來了。」三組學生雖然害羞,卻也勇於分享著他們看到的變化。

學生分組完成累積的觀察紀錄。

隨著這樣的拼貼方式,將先前累積的紀錄,逐一呈現在這時間軸的板子上,這不僅帶出校田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外,也能夠透過這樣的實際校田觀察的參與,引導出老師和學生們看土地的視野和尺度,原來校田裡不只有大家種的菜,也同時蘊含著無數的生命一同生活著。

只要用好的管理方法以及尊重各種萬物的心,學校也可以有豐富的收成並同時具有好的生態環境。

從教育紮根,落實生態精神與價值

最後一堂的結果分享時,看到老師們所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讓我感受到,改變最大的或許是這群老師們。而這也是我們在學校執行課程時,堅持要老師陪同參與的最大目的,因為我們在學校的課程只是短暫的,但老師是持續在培養出更多的學生,唯有讓學校老師們積極帶學生們參與,才能真正將精神和價值落實於校園中。

課程後,校長和老師們都陸續於校田整理時段以及自然課的期間,帶著學生進行生物觀察,也都會發問或是自發性上網找資料,我們也會在下一期課程籌備時聽老師們帶學生的經驗分享並一同討論。

2017年9月,聽到有老師分享這一年多下來學生所產生的轉變,他說,以前學生抓到蚱蜢會因為玩牠而把腳拔斷,雖然氣得半死但也只能罰站,不過隨著課程一步步的指引以及老師們後續的指導,大多數學生變得很愛到田裡觀察小生物們,並且都會以珍惜愛護的態度來面對菜蟲或其他生物。

這種轉變雖然看似微小,但或許可以在往後學生們長大成人出社會面對各種人事物時,還能保有一份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