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內容提供/ 游擊文化 文/ 楊鎮宇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為了推廣食農教育,臺灣農業推廣學會不僅前往日本取經,還尋覓到公民寫手楊鎮宇,從戰後農業發展史開始書寫,推演食農教育的核心宗旨,在立法院展開食農教育立法之際,這不僅是一本寫給下一代的食農風土備忘錄,也是讓國人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起步點。

日本的食育政策,蘊藏著對自由貿易、糧食自給、農業多功能的思考;在執行面則是把食農教育當作「全民運動」來推動,學校、社區、家庭及民間團體都有不同的推動方案。

在學校端,日本把食農教育融入各科,而不是單獨抽出來設立一門「食農教育課」。當然,日本教師也發出和臺灣教師類似「不熟悉食農教育」的聲音。因此,日本政府與農協都有編寫教材,而且是層次分明的教材,從中央、地方縣市到鄉鎮都有不同的教材,然後教師在這基礎上發展教學。

全國層級的教材談全國食農概況,地方縣市教材則在全國的脈絡中談自己這個縣市的情況,而鄉鎮教材會講該鄉鎮的作物類別與產量,呈現該鄉鎮的生產、生活及生態。「層次分別的教材,基本資訊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協助教師在規劃教學時,既有宏觀視野,又能夠落實到具體操作。」胡忠一說,「三個層級的教材編寫下,每個鄉鎮的教材內容自然不同,不過有一點相同的是,311大地震後,他們更重視防災教育,因此都會附上防災食物的教學,像是哪些食物適合作為防災食物,要怎麼保存等等。」

在家庭的部分,日本政府把每月19日定為食育日,每年的6月19日定為全國食育日,推動「家人一起吃飯」等活動,並以「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晚餐的次數」作為衡量指標。至於民間團體,胡忠一認為也要鼓勵企業參與推動食農教育,不過他認為若只是以營利為目標並不可取,恐會忽略推動食農教育的大目標。但是若沒有企業參與,也不夠完整,「所以我認為找企業來做食農教育是個兩面刃,要很小心。」

胡忠一認為食農教育仍要「以農為本」。舉例來說,休閒農場應當是在以農業經營為本體的情況下來發展休閒、露營、度假打工活動。日本農協擔起協調角色,調查農村裡有多少農家想經營這類活動,農家只需在農閒時才招待客人,而且不用另外再蓋民宿,比如說一個農家原本有十口人,其中8人外出生活,只剩下爺爺奶奶兩人,所以他們接待客人最多就只收8個人。

日本農協參與食農教育的深度與動力,讓許多臺灣訪客驚豔不已。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秘書長王志文說,他去日本拜訪時,看到農協牆上寫著「自我改革的挑戰!」這幾個大字,他好奇詢問,對方回答說:「很多人批評農協,與其等著被別人批評,不如先批評自己,先改革自己,然後想方法克服問題。」

日本把食農教育當作「全民運動」來推動,學校、社區、家庭及民間團體都有不同的推動方案。

臺灣現在有三百零二家農會,農會法第一條寫著:「農會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王志文說,農會徵才考試要考這項法條,這一條其實可歸納為六個字,那就是「農業、農村、農民」,他強調:「推動食農教育應該要成為臺灣農會未來最重要的工作計畫之一。」

兩年前農推學會去日本參訪時,顏淑玲(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秘書長)與日本農協成員談話,對方說農協推動食農教育是「責無旁貸的事」!顏淑玲認為,日本農協推動食農教育的對象是整個社會,「就算帶學生學種稻,也不只是種稻,而是透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從家裡到學校的路上,養成注意生活周遭大小事的習慣,培養關注社區大小事的意識,這才是食農教育的精神!」胡忠一則強調,推動食農教育很需要整合與協調,臺灣的農會很有資源擔任這個角色,「臺灣農會來做食農教育,只是要或不要而已。」

臺灣的食農教育推動方向,和我們對下面這些課題的看法有關:臺灣要什麼樣的農業?糧食全靠進口有什麼不好?最多可以達到多少比率的糧食自給率?要怎麼衡量農業的「產值」?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日本對這些課題有大量的論辯,過程中也形塑了他們推動食農教育的方向。

例如,學者島崎治道的《糧食自給率100%的國家,才有前途可言》(集英社,2009年),提到以供給熱量來計算,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只有40%,英國、德國都有70%以上的自給率,美國、法國甚至超過100%的自給率,因此他的主張正如他的書名所言。另一位農業記者淺川芳裕的《日本是全球第五的農業大國──全是做假的糧食自給率》(講談社,2010年),則持完全相反的立場,他認為應以農業生產額來做比較,以此來看農業生產大國依序為中國、美國、印度、巴西,而日本是世界第五大的農業大國才對,因此他主張不應該提高糧食自給率。

還有學者從「技術上的實現可能性」來看糧食自給率,胡忠一就讀的東京大學農學院的其中一位老師芢開津典生便認為,「如果現代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不變的話,糧食自給率要提高到60%是不可能的。」他指出,日本耕地只有470萬公頃,沒有增加的餘地,而依照日本農林水產省推估,日本現有的輸入糧食若轉為本國生產,所需耕地為1,200公頃,因此日本現有農地根本就不足以支撐「提高糧食自給率到6成以上」這項主張,更何況日本的農業政策還受制於WTO的牽制。

回到臺灣,我們論辯這些課題的豐厚程度,將影響我們對臺灣農業的願景勾勒,對臺灣食物的感受體會,以及我們推動食農教育的方向。就這層面來說,食農教育正是一場全民運動,與每個國民都密切相關,也難怪胡忠一會說:「除了數學課,食農教育也應該成為全民的必修課呀,因為吃跟每個人都有關,人一天吃三餐,而不是三天吃一餐啊!」

(本文摘自游擊文化《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