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宜蘭散步】編輯人帶路,採集山海邊境的美好風土

南澳北接宜蘭蘇澳、冬山,南臨花蓮秀林,三面環山,一側靠海。它並非是大家眼中只能「上廁所、吃冰」的旅途中繼站,還有老屋中的漫畫店、用野生酵母做出誘人麵包的發酵坊、開拓孩子學習視野的雜貨書鋪等。《東台灣食通信》創辦人萊拉(蔣沛妍)領我們隨其腳蹤,逐一探訪她眼中的亮點。

土地
【非關爬山】內本鹿18年返家游擊隊(上)

白濛的霧雨為青山披上一層蒼茫,原木搭建的草寮耐不住常年的溼氣,已經垮了一半,剩單腳撐住半邊天。炊煙與霧雨在芒草屋頂上纏綿合一,寮內橙紅的火光在濃稠的白霧中兀自創建一道安全的防護罩,成了孕育神話的空間。

人物
老屋欣力文文仔火,煮出奉茶無窮餘韻

當發展與更新蔚為時勢,城市裡閒置、年久失修的老屋難道只有被拆除的命運嗎?顏世樺與葉東泰,前者發起「老屋欣力」運動,推廣老房子的新可能;後者以老房子為據點經營茶館,讓客人在喝茶的同時品味老屋的氛圍及故事。為何鍾愛老屋?老屋要如何在當代開展新頁?聽他們在茶香中娓娓道來。

封面故事
山腳下的迷人邊城──內惟

當我們談到高雄,多數人的首要印象,是個充滿海洋氣息的南部大城,有山有海,有河也有港。不過在海港的另一端、山河的那一頭,有這麼一處鮮為人知的內惟老聚落,周邊鐵道、水路、山林隔而不絕,地方氛圍自成一格,有作家形容它是位在繁華市區邊境的「邊城」。可惜大家到此卻以路過的成分居多,幾乎都是爬壽山或逛市場,究竟山腳下的邊城有什麼迷人故事被遺忘了呢?

封面故事
一片片台式美感的花在牆上綻放

六年前,我們無意間經過臺北加油站旁的廢棄老屋,被它表面低調但別緻的瓷磚拼貼所吸引,索性下了車,記錄起這間老屋的樣貌,牆面以灰色的方形馬賽克磚為底,其中排列了紅、白相間的線條,如編織花紋一般,搭配立柱上的石板拼貼及傳統造型的鐵欄杆,更是勾起了兒時回憶。

飲食
【菜市人生場】一介平民巡王田

荷據時期,今臺南市官田區一帶的田地屬於荷蘭王,稱為「王田」;明鄭時期百官招募佃農開墾,稱為「官佃」,直到日治時期改稱「官田庄」。以王為中心似的,官田區正好落在大臺南市的正中央,不過近代的鄉公所、鐵路縱貫線的設站點卻不在官田里,而是在其西南方、因西拉雅族人開墾而被稱為「番子田」的隆田里,時移勢易,誰說王可以永遠為王?

封面故事
關於那些構成地方的微小事物──寶藏巖

每個人都懷抱著不同的情感或態度看待寶藏巖,就如同人們看待大城市一樣:對某些族群來說,它僅是一個暫時的棲所、落腳處、得過且過的所在;但是對另一些人而言卻早已是心中認定的終生歸宿。

封面故事
【恆春散步】追尋南國文史,留住古城建築永恆的春天

恆春是山海交會的地方。陸上,貫穿島嶼的中央山脈在此沒入海中,它極南的地位、阻隔的地形,聚居了來自臺東的卑南、阿美與來自屏東的平埔族和南下移墾的漢人,人文風貌獨樹一格。海上,臺灣海峽、巴士海峽與太平洋在此匯流,不同國度的船員上岸取水或觸礁避難,相異的人群倏然相遇。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台南後壁
封面故事
【後壁散步】新農村慢活指南:生活夠好就不怕老

想搭火車到後壁,唯有站站停的區間車可以抵達。走出臺灣現存少數的日式木造車站,前頭用《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塑造的農人與水牛雕像,看得出這裡以農為業。跟著駐點土溝17年的「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漫遊後壁三個農業聚落——發掘土溝田邊小路的藝術巧思,在菁寮尋找傳統農人的智慧,再到仕安買包「仕代平安米」。縱使人口外流、高齡化已不是新聞,農村依然充滿草根活力。

台北溫州街
封面故事
【城南散步】棲居城外的混血身世,一代才人的生活軌跡

高聳的椰子樹、紅磚建築、日式老屋,勾勒出臺北城南溫和堅實的形象。1895年,臺北城牆倒了,在南門外一片荒煙蔓草的土地上,奉命來臺開疆闢土的日本官員興建學校、工廠、苗圃。他們帶著彼時故鄉的西化思潮,一磚一瓦建立融合臺灣風土的新秩序,於是城市就有了混血的輪廓,隱隱透出不羈的性格,吸引輩出的人才前仆後繼地來此開創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