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臺南
年底是國內棗子產季,臺灣棗皮薄多汁、又甜又脆,主要產地在高屏地區,但第三大產地的臺南蜜棗也有好品質。臺南市南化區農會今年與台農發公司合作,克服低溫殺蟲檢疫處理技術,將蜜棗外銷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新興市場。預估1月起開始以空運配送銷日,提供臺灣訂購直送日本服務,拓展臺灣優質蜜棗外銷。
意麵和臺南幾乎劃上等號,每個臺南人心目中都有一碗意麵,已傳承百年四代的阿瑞意麵更被許多人認為是臺南意麵的原型。老闆葉瑞文在麵攤爐灶前「站攤」煮麵,不但動作熟練,身體還配合著韻律微微擺動,從下麵、瀝水、盛碗到澆汁,動作一氣呵成。50多年來他守著老麵攤,堅持做出最正統、健康的臺南意麵。
專賣香腸熟肉及蝦卷的老店「阿財點心」,開業至今近百年,攤頭上有豬心、豬肝、豬肺、豬舌、豬腸和豬皮,一盤黑白切吃得到全豬料理;再加上花枝、鮪魚、鯊魚及魚卵等漁鮮,還有傳承古早味的蝦卷、蟹圓、粉腸和米血,以及鮮蔬素菜,名義上是吃點心,但山珍海味都有。
新開張的阿倫虱目魚,年輕的老闆李銘倫全神貫注在爐火與鍋子裡的食物,不一會兒,他卻又突然走出攤位,穿過走道走進對面的鮮魚攤,拿起刀子熟練地處理起虱目魚肉。李銘倫家在水仙宮市場經營生鮮虱目魚批發零售已經有三代人的歷史。
走在府城,路上的氣味總是逼人,每每經過鱔魚意麵的攤子前,更是被大鍋快炒的焦醋香激發食慾,垂涎欲滴,尋香而進。鱔魚意麵是臺南著名小吃已然是公認事實,即便中南部其他地方仍有出色的鱔魚意麵,但始終搶不過臺南鱔魚意麵的聲量。
炒飯極度講求火候的控制與時機的掌握。吉嫂的兒子許慶嘉說,客人來這裡要吃的不是普通蝦仁炒飯,而是媽媽烹煮的蝦仁炒飯。大份量的蝦仁毫不吝嗇地投入炒鍋中,加上的老練廚藝,鑊氣十足又粒粒分明的炒飯配上鮮甜有彈力的蝦仁,也就是臺南小吃常見主角——火燒蝦,真的很容易讓人吃上癮。
臺南的百年小吃店比比皆是,經得起「百年」考驗的糕餅店可能就得費心尋覓,好比隱身在菜市場裡的永南興餅舖。位於中西區保安公有零售市場一樓,側門入口處第二攤的永南興,不是送往就是迎來,不時會有熟客從側門離開前會暫停腳步,直接點名幾樣點心帶走:蒜蓉枝、椪餅、綠豆椪和鴛鴦餅。
原先位在大菜市內的臺南老字號冰品店「江水號」,因大菜市改建暫時搬遷至國華街與正興街口的貨櫃屋,但仍吸引在地人和觀光客,指名吃上一碗古早味的八寶冰。剉冰機打出的碎冰,淋上二砂調製的糖水,以及老闆手煮的芋泥、湯圓、紅豆、綠豆、粉圓等各種配料,夏天吃上一碗冰冰涼涼的剉冰,消暑解渴透心涼。
意麵是臺南鹽水區名產,知名麵店及工廠眾多,開業超過一甲子的阿三意麵是其中之一。「如果人家用三顆鴨蛋,我就用十顆,別人壓麵就是五公分、三公分、二公分一路壓下來,愈壓愈薄,但我是麵皮重疊一壓再壓,這樣口感就更扎實了」,老闆陳永彬說明自家製麵工序,「我的意麵不僅厚工,還耗電,連壓麵機皮帶都比別人耗損得快」。
永康市場李家土魠魚羹於1973年成立,身材清瘦、一臉秀氣的李瑞芬,六年前從母親手上接下重擔,一肩扛起傳承「李家土魠魚羹」的老字號。「我們的羹湯是用扁魚、柴魚和肉羹丸子去熬煮,肉羹丸子是肉漿加上魚漿,既有肉的甜,又有海的鮮。」她也不惜成本選用肉質厚實肥美的冬菇,香氣更勝一般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