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塭生產石斑魚苗,出苗時的作業情形。(圖片提供╱于乃衡)
豐年雜誌
種苗是養殖業核心「晶片」 品質優勢穩固外銷:種苗協會引技術學習資源 助攻臺灣水產出口競爭力

種苗對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如同晶片之於科技業,直接關係到產業競爭力與市場表現。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成立28年來,致力協助業者開拓東南亞外銷市場,將優質水產種苗出口到國外。走過龍虎斑種苗在各國削價競爭下的挑戰,讓臺灣重新站穩越南市場;並積極推動優質水產種苗場登錄作業,提升臺灣水產種苗品質管理透明度,帶動國際競爭力。

紅鬚稻等野生水稻若在田間與農作物一起生長,對農耕是雜草,但卻具有改良現有農作物品種的潛力。(攝影/Suradech on Adobe Stock)
豐年雜誌
穩定性狀 育種家善用遺傳寶庫 雜交育種簡介(二):遠緣育種與雜交優勢

遠緣雜交與雜種優勢在現代作物育種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作物品種在馴化過程中失去許多抗逆境基因,育種家透過不同物種或屬間的雜交,擴大基因庫以提升作物的抗性和遺傳變異,並運用先進技術克服遠緣雜交的生殖隔離障礙,成功將優良基因導入現有作物中。

台中3號為硬種甘藍,球質脆嫩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
豐年雜誌
甘藍台中3號 加工、外銷發展潛力大:抗病、耐熱、耐貯運 夏季平地栽培良率高

臺灣甘藍(高麗菜)全年產量為所有蔬菜之冠,然而夏季平地高溫不利生產,午後雷陣雨和颱風常造成夏季甘藍產量減損,供需不平衡易導致菜價波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終於今(2024)年育成具耐熱性、抗黃葉病的甘藍新品種「台中3號」,歸類為硬種品種,口感嫩脆,耐貯運性佳,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提供農民種植甘藍的新選擇。

自然生態系中植物的繁殖、變異結果原本有其偶然,經過育種家的研究才產生繁多且穩定的蔬果產品。(攝影╱林韋言)
豐年雜誌
萬種選一 育種家的夢想與魔術:雜交育種簡介(一) 1%變異可能造就繁星

育種方法很多,可以靈活應用。這個系列將簡介雜交育種方法,並介紹部分重要作物的雜交育種。由於作物繁殖特性複雜,加上育種目標多元,例如與栽培管理相關的性狀、與最終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性狀,都牽動著育種方法的選擇,這些複雜的過程與鋩角(mê-kak),堪稱育種家為實現夢想所施展的魔術。

種苗改良繁殖場新育成胡瓜種苗3號具耐熱性、全雌性且單為結果性佳,已於2024年通過品種權申請。
豐年雜誌
胡瓜種苗3號─夏美 夏季豐產良果率高:耐熱、全雌性、單為結果佳 適設施栽培

胡瓜一般為雌雄異花同株的異交作物,植株雌雄花比例依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胡瓜品種如不具單為結果性(或稱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即不經授粉與受精就能結果,則需由昆蟲媒介授粉才能使果實發育成長。種苗改良繁殖場育成的胡瓜「種苗3號─夏美」為雜交一代新品種,其耐熱性佳並兼具全雌性與單為結果性,且適合設施內栽培,因此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目前已技轉業者販售種子,預期在推廣後提供農友設施栽培胡瓜品種更多樣化的選擇。

新聞
農業部、亞蔬首度簽署合作備忘錄 強化作物耐氣候逆境育種 搶灘國際蔬菜研究

農業部今(31)日與亞蔬首度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透過策略性主題研究,加速耐氣候逆境的作物育種,以因應農業在氣候變遷下面臨的挑戰。農業部長陳駿季說,亞蔬具有龐大國際能量,農業部10個試驗改良場所,未來可望藉由合作將研究觸角擴及國際蔬菜研究,讓國內研究可在全世界蔬菜研究占有一席之地,讓全世界看到臺灣。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7月號 守護臺灣豬隊友 百億升級 非疫永續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果實酸甜可口,且具耐熱特性適應氣候環境變遷。
豐年雜誌
高品質耐熱小果番茄 金黃璀璨台農2號糖馨:耐高溫助延長果品產期 酸甜馨香擄獲市場味蕾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原生於安地斯(Andes)山區,性喜涼冷,經人類長時間馴化及育種不斷增大果實與產量,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之一。其中,小果番茄的果實大小略介於5至30公克,由於方便整粒食用通常直接鮮食不再烹煮,因而消費者對於小果番茄的食味品質更為在意。為符合現在及未來的消費需求,農業試驗所新育成具有果實高品質與耐熱特性的黃色小果番茄「台農2號」、商品名「糖馨」,提供作為兼顧整個產業鏈的新品項,協助穩定小果番茄的產業發展。

新聞
【精準育種里程碑01】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中心試營運 將供產學研使用 預計5年後數位育種平臺誕生

農業部斥資1億3,900萬元建置「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系統」,由農業試驗所主責,包括智慧環控溫室及戶外田間栽培系統,是全東南亞第一套,可連續性、非破壞性蒐集多種植物資料及環境參數;未來利用性狀資料大數據分析,將可加速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物耐逆境育種研究,進一步作育種設計(crop design)。

人類種植玉米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玉米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當飼料,依據不同的性狀和用途分類,有豐富多元的品種。圖為硬質玉米「明豐3號」。(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玉米發展歷史及品種(上):《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三》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第三篇〈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將分別就水田作物水稻、根莖類作物甘藷、雜糧作物玉米與園藝作物番石榴進行說明,本篇為玉米篇的第一篇,介紹玉米作物的背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