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氣候變遷
農委會2日公開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公布其評估11項易受缺水衝擊的乾旱高度敏感作物,並提出短中長期調適策略,中期策略擬實施大區輪作制度,將以農糧署明年一月實施的「稻作四選三」政策為基礎,鼓勵稻作兩年四期作其中一期轉作旱作雜糧。
苗栗縣泰安、大湖、獅潭、南庄等鄉鎮是國內桂竹筍重要產地,受到冬季以來雨水偏少、氣溫偏高,導致桂竹筍今年嚴重歉收;南庄鄉農會往年可以向農民收購到10萬台斤以上桂竹筍作加工,今年連1萬台斤都不到,僅剩1800多台斤。
有鑑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2008~2011年期間推動2025年臺灣農業科技前瞻活動,迄今即滿10年,細心檢視仍有部分科研議題尚能完全實踐。尤其近10年來,陸續有生物經濟、循環經濟、健康保健、冷鏈技術等跨域研究結合農業科學,因此,臺灣農業科技前瞻發展方向仍須建立國際學習標竿及考量我國自身產業發展環境,滾動式進行研究議題與主題研究方向的修正,探索過往熱門的農業議題至今是否仍聚集同等的研究量能、又有哪些是具有前瞻性的議題,以接軌未來趨勢。
越來越急遽的氣候變異讓農業災損的風險升高,2018年度農業天然災害損失逾50億元,2016年更高達300億元以上。農試所「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研究員暨主持人姚銘輝說:「透過科技的早期預警來防、減災,對農民、政府都有好處。」
根據美國氣候變遷分析組織-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的報導,自西元1750年人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全球溫室氣體含量已增加近2倍,使全球均溫增高近1.5°C。而中央氣象局統計也顯示,近百年來全臺均溫上升約0.8°C,其中春秋兩季的變動幅度最大。氣候變遷的結果使氣溫逐漸增高,嚴重影響臺灣畜牧產值。
日本豪雨成災、香港和菲律賓遭山竹颱風肆虐,全球都為了天災傷透腦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政策和計畫協調資深主任Martin Frick在今年9月的世界竹籐大會上特別點名竹子是綠色產業,與紅樹林有相似的功能,可調節二氧化碳,還能取代混凝土和鋼材,成為永續建築,甚至「賦予農村婦女權利、消除貧困、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提供糧食和住宅,竹子真的有無限潛能」
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今天落幕,超過300位產官學代表透過分組會議、綜合討論等過程,得出73項結論,其中農業用水議題備受討論,臺灣今年中南部一期稻作缺水,八月底卻因熱帶低壓帶來的暴雨致災,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大會中宣示,將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同時力推耗水作物轉作雜糧、廣設農塘等方式,建立屬於臺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韌性機制。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
2005年建置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是南投農田水利會水資源管理上的利器。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效控管各圳渠水文資料,亦兼具防洪、防盜功能,因應大坪頂地區納入灌區,大坪頂營運站亦設置了監控系統,以精準、合理分配水源。藉由各種軟體、硬體的建置,大坪頂地區的每一滴水,將更有效率地轉化為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