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氣候情境模擬, 考驗農業韌性

文/張靜貞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何嘉浩

近年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導致氣 候異常狀況層出不窮,對於備受自 然氣候條件控制的農業造成極大衝擊。

以臺灣為例,2016 年 1 月下旬發生霸王 級寒流,致使農產品嚴重損失,臺灣農損 共計 42 億元,其中農產品受損將近 10 億 元,漁產品受損達 32 億元,也導致農漁產 品在接續的 2 ~ 3 月間,市場價格普遍上 漲。行政院主計總處在 2017 年初公告, 這次的寒流導致 2016 年食物類物價上漲 5.24%,是 8 年來最大漲幅。

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止於此,雖然二氧化 碳濃度增高,助長氣候暖化,對於糧食作 物具有增產效果,但同時也會提高昆蟲越 冬的存活率,以及熱帶地區害蟲北移,整 體反而降低糧食作物產量。此外,溫度升 高除了不利於水稻、多數蔬菜及溫帶果樹 的生產外,也因病蟲害增加而造成損失, 減少漁畜產品的產量。

溫度、雨量變化, 連帶影響作物生產風險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長期關注氣候變 遷對於作物產量的影響,依據歷年溫度、雨量變化,並運用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 推估與資訊平台」評估未來氣候情境,以 彈性概念,推估未來溫度、降雨量改變, 對於作物產量、糧食自給率的影響。

從中可以發現,增溫帶來增產影響的包 括高粱、香蕉、蔥等 21 項作物,但水稻、 玉米、鳳梨等 39 項作物卻減產;雨量對 於高粱、葡萄柚、枇杷等 6 項作物有增產 效果,卻對稻米、芒果、蓮霧等 54 項作物 有減產影響。

平均降雨量改變所造成的影響幅度,大 於溫度改變所造成的影響,也顯示未來氣 候變遷下,水資源管理與調適將是維持糧 食作物生產力的關鍵。

表 1 將未來 80 年間作物生產的推估結 果圖像化,更能清楚看出各種作物生產受 氣溫、降雨量變化的影響。紫色表示作物 生產受到較大幅度的負向衝擊,綠色表示 作物生產受到正向影響,白色則表示作物 生產雖受氣候變遷影響,但幅度不大。

結果顯示,蘆筍、蔥頭、蒜頭、豌豆、 番茄、梅子、荔枝、茶、苦瓜、芒果、百香 果、玉米、木瓜、文旦的生產會因氣候變 遷而減產,是面臨高損害風險的作物;葡萄、蘋果、蔥、茭白筍、番薯、青蒜、花椰菜、竹筍等,則為氣候變遷下明顯增產的作物。

整體而言,氣候變遷對不同作物有不 同的生產風險。表 1 顯示,在氣候情境 RCP2.6 下,氣候變遷幅度最小,對作物 生產的影響也最小;反之,在氣候情境 RCP8.5 下,氣候變遷幅度隨時間拉長而更 趨劇烈,至 21 世紀末時對作物生產的影 響也最為嚴重。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