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發生頻仍,近年天災農損屢 創新高,從過往 7、80 億元,2016 年一舉飆到 355 億元。霸王級寒流、炎熱 盛夏、破紀錄雨量……,未來極端氣候可 能成為常態,天無照甲子,過往的栽培經 驗漸漸失靈,臺灣的農民、農政單位準備 好了嗎?
極端氣候來襲,農民臉綠了
有句俗諺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 綠了。」但是 2017 年秋冬,臉色慘綠的是 番茄農。11 月溫度仍維持在 30°C,喜歡冷 涼的小番茄受不了,以往此時市面上已經 有成堆小番茄,卻到 12 月才大出。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發現,這一季的小 番茄因為氣溫太高,從前期嫁接就不順, 收成時又陰雨綿綿、日照時數不夠,番茄 紅不了,產季全面延後。
但就在 2016 年初,霸王級寒流席捲全 臺灣,連陽明山都下起雪,凍得農民心裡 發寒,許多剛嫁接好的高接梨梨穗凍傷, 農民只得全部倒帶重來,再嫁接一次。
「其實過去 100 年,臺灣溫度只有上 升 0.84°C,」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研究 員姚銘輝長期研究農業氣象資訊,雖然許 多民眾都覺得這幾年變熱了,但他觀察氣 象資料,發現其實臺灣整體氣溫上升不到 1°C,「這背後隱含的是極端氣候問題。」
對人類來說,溫度上升 1、2°C,少穿一 件衣服就好,最怕的是忽冷忽熱,感冒容 易找上門。同理,作物對溫度也有一定調 適能力,極端氣候卻讓這些機制失靈。
其中,落葉果樹對極端天氣變化十分敏感,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組組長溫英杰解 釋,像蘋果、桃子、柿子等落葉果樹有休 眠期,冬天須經歷一段低溫,才能累積促 進開花的激素。例如,種在拉拉山、武陵 農場的桃子品種,至少要處在 7°C以下達 1 千小時,才能萌芽開花。
但近年低溫不足,高海拔果樹收成差, 農業試驗所改良出低溫需求較少、適合低 海拔的桃子品種,只要處在 13°C以下 100 小時即可,「但最近的氣溫還是無法滿足這樣的條件。」溫英杰擔憂,雖然晚上有 10°C,但只維持幾個小時而已,白天高溫又抵銷掉了。
未來臺南水稻適栽區減少
隨著氣候變化,生產板塊可能出現大轉 移,農業試驗所曾分析臺灣氣候、雨量、 缺水程度等等,整體來講,2081 ~ 2100 年臺灣糧食作物產量呈現減少趨勢。
農業試驗所特別挑選臺灣重要糧倉—— 臺南,分析 2020 年、2055 年、2099 年的 稻作栽培情形,考量將來氣溫變化、缺水 情形等等,以圖表分析,最適合種稻的區 域是綠色,適栽程度較低的則以紅色、橘色標示。
2020 年時,隨著氣溫變化,原本幾乎全 區都適合種稻的臺南,到了 2099 年西南 部適種度已經低於 60,其中又以臺南市 安南區受到溫度的影響最劇烈,從 2020 年適栽程度 90 ~ 100,到 2055 年 70 ~ 80,2099 年只剩 50 ~ 60。
這些雖然只是預估值,卻凸顯出相關準 備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氣溫升高是長期 趨勢,雖然臺灣水稻現在已經相當耐熱, 但農業試驗所防患未然,由野生稻中選 取耐熱性的種原,同時和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引進耐淹水、耐旱品種,並 取得其中的關鍵基因,未來可以用「分子 生物技術」,將需要的基因導入新品種, 加速育成抗逆境的新品種。
▲農業試驗所農場管理組組長王毓華(左)、農業工程組研究員姚銘輝(右)在溫室裝設溫濕度感測儀,希望 找到每種作物適當的栽培模式,提供農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