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04】11項最易受乾旱衝擊作物公布 農委會擬推大區輪作制度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日公開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攝影/記者游昇俯)

針對氣候變遷造成農業乾旱衝擊,農委會2日公開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公布其評估11項易受缺水衝擊的乾旱高度敏感作物,其中以茶葉4,800公頃所占面積最大。農委會並提出短中長期調適策略,中期策略擬實施大區輪作制度,將以農糧署明年一月實施的「稻作四選三」政策為基礎,鼓勵稻作兩年四期作其中一期轉作旱作雜糧等作物,達到減少農業用水需求的目的。

氣候變遷影響臺灣長期降雨趨勢,今年乾旱嚴重,農委會8月即啟動轄下17個農業改良場試所,調查全臺不同作物受乾旱影響情形,已盤點出對乾旱敏感高中低不同程度的作物品項、影響區域、缺水敏感時期及時間點等資料;其中高度敏感作物11項,包括梨、茶、短期葉菜、竹筍、梅、枇杷、菊花、草莓、西瓜、百合及其他類等。

乾旱高度敏感作物一覽。(圖片提供/農委會)

乾旱中度敏感作物一覽。(圖片提供/農委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從乾旱敏感作物調查可知,若今年反聖嬰持續發展,明年2至4月春雨不來,全臺4,800公頃萌芽期春茶就可能受到影響;針對乾旱調適,農委會短期將加強農業節水技術教育訓練,提供管路灌溉設施每一農戶最高40萬元補助;中期則會加強引水蓄水設施,實施大區輪作制度。

大區輪灌制度是以農糧署明年起率先推動的「稻作四選三」政策為基礎,未來農民若要申報公糧保價收購或稻作直接給付,就必須在兩年四期作中,只有三期作可種水稻,另一期作則須配合轉作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中的雜糧、景觀作物等作物。稻作四選三政策採取農民自願式參加,未來若施行成熟,特定區域內農民都參與,即可依農田水利署各管理處工作站及圳路為單位進行分區,推動大區輪作制度。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民配合政策輪作,農委會各改良場式所會提供栽培技術輔導,並協助媒合產銷通路,引進食品大廠將轉作雜糧加工利用,農民收益會比種水稻來得好。

他舉例,農民稻作繳交公糧,扣掉成本,一期稻作每公頃農家賺款約7、8萬元,二期作可能只有3、4萬元,但若農民配合一期種水稻、二期轉作景觀作物,即可領取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獎勵金4.5萬元,扣掉翻耕費用5千元,收入不輸兩期都種水稻;未來若水稻面積減少,也將有助提升一期稻作的利潤。農水署署長蔡昇甫也表示,未來若能推動大區輪作制度若能推動成功,預估將可節省20%水資源。

農委會擬推動「大區輪作制度」。此以桃園、石門管理處為例,但未來實施區域不限。(圖片提供/農委會)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01】缺水停灌 高溫減產 極端氣候改變農業產業面貌

【氣候變遷02】停灌休耕 農民半暝勤追水 品牌米找出路

【氣候變遷03】雙管齊下 讓稻作找雨季、培育最耐旱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