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祖
霧季到來,飛機不飛,島嶼在霧中的樣貌讓人難以辨識清楚。但聚焦在細小的尺度上,此刻的馬祖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成為列島先民豐厚的食物來源。種植旱作、採集藥草、撿拾螺貝、討海抓魚……無論在山上還是在海中,依公與依婆〔註〕運用智慧與四時共存,秉持漢方「不時不食」的思想,飲食基礎正符合這個島嶼四季分明的氣候。
元宵節是馬祖人最重視的年度慶典,「除夕可以不吃年夜飯,初二可以不回娘家,但是元宵絕對要回來馬祖一起過節。」在地友人說,馬祖元宵不只熱鬧一晚,而是持續到農曆正月廿九才結束,還有個特別名稱叫「擺暝」。
身為在馬祖跟臺北兩地都有家的我,通常處理生活瑣事時,會選擇回來馬祖。馬祖是適合解決庶務的地方,最熱鬧的村子裡面就有銀行、警局還有機車行,過一個村就能報稅、寄信,如果電話費想要續約,走路到隔壁棟大樓就能即時服務。記得幾年前電信公司推出行動網路吃到飽促銷方案,限定軍公教人員申請,正是馬祖職業的大宗。
念大學時,有一位駐守過馬祖的教官說,當年一尾黃魚只賣十元。還有學生說,讀國中時,每天中午打開餐盒,又是兩隻螃蟹當午餐,眼淚就往肚裡吞。我念小學時,吃膩了家裡的早餐,拿一塊錢買兩個繼光餅。到了學校,見漁民在晒蝦皮,隨手抓它一撮夾餅吃,微鹹的芝麻餅香,使昏沉的神經頓時甦醒。
佳節團聚,不少人餐桌上喜歡來隻紅通通的龍蝦,飽口福又喜氣。不過,近年受野外捕撈量少影響,海水龍蝦(Palinuridae)價格也越來越高。過去不少國家積極發展龍蝦完全養殖技術,卻卡在龍蝦苗浮游時間長,活餌餵食容易營養不足,育成率低,25日臺灣海洋大學與連江縣政府發表最新研究,以人工餌料養成波紋龍蝦葉狀蝦苗達61天,有信心5年內就能完成完全養殖技術。
生長在馬祖海域,外觀像孔雀蛤的貽貝類「馬祖淡菜」,營養價值高,膽固醇含量極低,經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團隊證實具有生殖保健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流浪,真的要離開臺灣前往陌生國度才成立嗎?在遺世獨立的馬祖東莒島上,幾位年輕人進駐荒廢許久的大浦聚落,從修繕老屋開始,一步步打造共食共生的社群空間。經過多年努力,無人漁村進化成「大浦plus+」,召喚四方的浪人前來,體驗雖離臺灣不遠,卻比異國更流浪的生活方式。
歷經10年研究,「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遷徙路徑之謎終於解開。利用衛星發報器追蹤鳳頭燕鷗的結果顯示,夏季燕鷗於台灣繁殖結束後,會兵分兩路南下,一路橫越海峽東南駐足於菲律賓,一路循大陸東南沿海飛往中南半島的越南、泰國、柬埔寨,最遠甚至抵達緬甸,以新南向路線跨國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