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流浪記】大埔plus+:浪人的島嶼烏托邦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李怡欣 攝影/ 許德瑋

流浪,真的要離開臺灣前往陌生國度才成立嗎?在遺世獨立的馬祖東莒島上,幾位年輕人進駐荒廢許久的大浦聚落,從修繕老屋開始,一步步打造共食共生的社群空間。經過多年努力,無人漁村進化成「大浦plus+」,召喚四方的浪人前來,體驗雖離臺灣不遠,卻比異國更流浪的生活方式。

機車馳騁在往大浦村落的路上,兩旁淡紅的芒花隨風搖曳,極目所及是廣闊的碧海藍天。經過最後一個陡直的下坡,眼前忽現幾幢格局方正、花崗岩砌成的土黃色閩東式建築。找了一會,總算看到掛著「添丁發財起居室」門牌的屋子,大浦plus+團隊熱情招呼:「跟我們一起吃午餐吧!」

荒廢漁村的創生計畫

陳萱白一一介紹餐桌上的菜餚,多是前一天白馬尊王補庫祭典的食物。只有200人左右的東莒,居民情感非常緊密,也對大浦這群「新住民」特別照顧。就是如此濃厚的人情況味,讓來自臺北的廖億美對這個海上桃花源一見鍾情,毅然到東莒工作,推動社區營造。

2018年大浦plus+由陳萱白(左)與陳稚璽(右)接棒推動。

小小的東莒,篆刻著豐厚的歷史紋理。島上的3個村落中,大浦曾是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漁村,後來卻因漁業蕭條、政商遷徙,人口嚴重外流,荒廢了20多年。「要讓大浦重新活起來,不只是修房子的問題,而是要找一些『對的人』在那邊生活,一起做有趣的事情。」於是廖億美在2008年成立「好多樣文化工作室」,陸續發起「藝術駐島」、「以X換生活」、「創意駐島」等計畫,給了大浦新的面貌。

2018年的計畫由陳萱白與陳稚璽接棒,延續先前的成果,進化成大浦plus+。不僅要招募換生活的旅人,更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前來駐島,開展飲食、植物與光景三個主題,深入挖掘島嶼的寶藏。

不一樣的散步路線

吃完午餐,大浦plus+團隊立刻忙著準備即將到來的「造島」活動。植物主題駐島者陳科廷與賴怡辰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將踏查島嶼植物的積累,轉化成一條散步路線。並藉由舉辦工作坊與展覽,推廣東莒豐富的植物生態。

為了避免產生既定印象,陳科廷沒做什麼準備就出發了,駐島近兩個月,東莒特殊的植物樣貌以及變化速度讓他大開眼界:「像是住處附近有一棵烏桕樹,剛來的時候才準備長葉子,現在不但從枯樹變綠樹,還開滿了花,聽得到飛來採花蜜的嗡嗡蜜蜂聲。」經過仔細的踏查,他們把島上的植物歸納成海洋、森林、田園、軍事四大類,並採取可以共同編輯的線上地圖形式,邀請旅人與在地居民參與,一同記錄東莒四季的植物消長。

「造島」展覽呈現東莒島上植物地景樣貌。(圖片提供/大浦plus+)

陳萱白回想2014年第一次來換生活的時候,她就對善用畸零地種植食材以及漫山遍野的天然植物印象深刻,「那時候好希望可以知道那些植物的名稱。」駐島者的專業觀察,滿足旅人的好奇心,也讓人能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認識東莒。

島與人的緊密關係

與一般的換宿計畫不同,大浦plus+換的是「生活」──捨棄速度與效率,放慢步調,依循東莒的日出日落、潮汐漲退與四季更迭,跟團隊共食共生,也向居民學習依循自然的慢活模式。

用海島食材做成的紅糟麵包跟豆渣麵包。(圖片提供/大浦plus+)

「任何事情在這裡都會被包容,都可以嘗試。譬如煮菜、做麵包,不管好不好吃,大家都一定會捧場吃光光。」賴怡辰說完,夥伴們都笑了出來。物資不易取得的離島,開啟動手做的無限可能,旅人可以協助種菜、做木工家具、用在地食材開發新料理,也可以跟著在地居民到潮間帶挖沙蚌,學做傳統手工藝。即使沒有時間表、沒有待辦事項,島嶼生活卻比想像中更加忙碌充實。

對大浦plus+團隊來說,每一天都有好玩的新鮮事發生,每件事都印象深刻。賴怡辰說:「像我們一直說要去東犬燈塔,去了好多次都沒去成,因為在半路上遇到居民在剝蠶豆,全部人就都去幫忙了。」雖然沒去成目的地,卻多了隨興的樂趣,這就是大浦plus+的日常。

植物主題駐島者帶領參與者認識東莒森林植物。(圖片提供/大浦plus+)

共食共生的凝聚力,形塑出大浦plus+緊密的社群關係,團隊多年的耕耘,也讓在地居民視他們同為在島嶼生活的鄰居,「見面一定會問我們食物夠不夠吃,好吃的也一定會送過來,還不時會問起以前來換生活的夥伴近況。」3月第一次來到東莒的陳稚璽,覺得東莒最溫暖的,正是居民的暖心關懷。

島嶼的慢活步調、居民的溫情、團隊共生的凝聚力,讓來換生活的夥伴體驗到從未有過的生活經驗,為東莒土地與人的緊密關係深深著迷。日後不論去了哪裡、距離多遠,還是會想起這個可愛的小島,期盼再度相聚的那天到來。

【給流浪者的話】

在小島生活會不會很困難?是不是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能成為換生活夥伴?大浦plus+團隊笑說別擔心,只要能待至少十天,願意分攤起居飲食等勞務,在床位足夠的前提下,他們統統歡迎,來就對了!大浦plus+加碼以下三個流浪指南,讓你快速融入島嶼民情,認識在地好朋友。

  • 簡單生活

東莒的大坪村有餐廳與雜貨店,不至於像在荒島求生那樣艱困,但對習慣都會生活的人,會感受到一些相對的不便。既然選定來東莒流浪,就捨去非必要的物質慾望,跟小島一起實踐簡單生活理念吧!廖億美舉例,東莒沒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蚊蟲較多,大浦plus+的住宿設備也很簡單。如果是會認床、對旅遊吃住品質要求較高的人,就要先行斟酌能否適應相對簡便的旅行模式。

  • 共生共食

來大浦換生活,不是只來求得十個晚上的住宿而已,而是要與大浦plus+團隊共生共食,輪流負責打掃、洗碗、煮飯等工作,成為生活共同體。如果對煮飯或特定勞務一竅不通,或有特殊狀況也沒關係,都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也許能透過與他人合作或調整工作內容等方式參與。

  • 開放的心

這是大浦plus+團隊一致同意最重要的事情。生活在他方,就要讓自己成為一塊海綿,開放心胸,體驗不同的民情。東莒的在地居民各有本領,多與他們交流,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個性較為害羞內向,也可以藉由大浦plus+團隊認識在地居民。 流浪或背包客旅行最有趣的部分,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探索玩法,解開束縛,勇敢跟在地人搭起友誼的橋梁,才能深化對於在地的認識。島嶼還有許多未知的寶藏,等待旅人自己發現。

※本文摘錄自鄉間小路7月號封面故事〈流浪記〉,若想詳閱全文,請參考下列購書平台: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