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著咖啡香的華南國小:小小咖啡豆,帶給孩子們的啟示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張曉慈 攝影/ 張家瑋

一顆小小的咖啡豆,來自南美或非洲的貧荒之地,經由加工烘焙後再流轉到各地,蘊含的醇香就化成一種風雅品味,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都少不了它。華南國小的孩童就像咖啡豆,他們生長在以咖啡聞名的小村落,十幾年來被豐富而放遠的視野,灌溉出獨特的自我,混著濃郁的人情況味,在鄉野間瀰漫擴散,越陳越香。

2006年雲林縣點名人數低於30人、被「留校查看」的5所國小,給予它們「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畫」的翻轉機會。在當時縣府首長的遊說下,陳清圳接下了這個艱鉅任務,進入只有27人的華南國小當代理校長。至今經過12年,在這不算短的整頓旅程中,陳清圳取得校長資格,2013年起還兼任樟湖生態國中小學的校長。如今,華南、樟湖都逆勢成長,顛覆了原本可能遭併裁的偏鄉學校命運。

攀登合歡山是華南國小每年的主要活動。(圖片提供/華南國小)

把學習拉到教室外

陳清圳一腳踏在教育現場,一腳則在環保運動中衝鋒陷陣。他年輕時就活躍於野鳥學會,參與過反建水庫、煉鋼廠的社運活動;現在還是台灣生態學會的雲林工作站主任,也兼任雲林空汙、環評委員。因此對他而言,把對山林生態的熱愛實踐在教育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2014年他更夥同NGO組織,共同發起「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四處拜會立委提案,希望教育走出教室,讓學生發現戶外的海闊天空。「所有教室外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陳清圳說,已申請為實驗學校的華南國小,校本課程讓孩子不僅走入社區、踏入農田、涉足生態,還能拍紀錄片、規劃自助旅行、登百岳、溯溪、走騎單車⋯⋯,也因為學校位在咖啡產地,與之相關的課程更是豐富,令人驚訝。

與社區結合的咖啡課

這一天下午,擁有國際咖啡師資格、自種自烘的咖啡曾端上總統國宴的劉慶松,正用虹吸壺煮著咖啡,溫潤的香氣、醇厚的韻味,讓人彷彿置身在風雅的咖啡館裡。

可香氣氤氳之外,場景是雨水滴答的棚架,一旁是百年的土角厝三合院,品啜咖啡的是華髮老人,接手調煮的則是一群國小六年級的大孩子。原來這是華南國小的綜合課程,把學生拉到社區,與在地的長輩一起學煮咖啡。

高年級的孩子學習困難度較高的虹吸式萃取法。

煮咖啡有太多訣竅,咖啡粉與水的比例、溫度與水氣的變化、攪拌的速度與時間、味道或酸或苦或澀的原因⋯⋯,但透過劉慶松精準的操作講解,這種虹吸式萃取法好像變得容易許多。「磨豆機要用多少刻度?會不會切得有大有小?」還在磨豆時,就有孩子發問了。

「咖啡粉越細,萃取面積也越大,虹吸用的咖啡粉要像二砂糖,手沖濾泡式的則要像鹽。」劉慶松回答得巧妙,生活化的比喻無論老少都懂了。

明明用差不多的調煮方式,但有的孩子煮出來口韻清爽,有的卻苦澀盡顯,劉慶松審評後解釋,過度攪拌讓咖啡因跑進咖啡液中,味道就會變得苦澀。這道理也適用於手沖咖啡,若沖入太多水,相對也會溶進許多咖啡因,「所以你們不要覺得喝咖啡越大杯越好。」

經常擔任咖啡比賽評審的劉慶松提醒:「煮咖啡簡單就是對的。」無論老人或毛頭小子,都有機會成功煮出這種風靡世界的飲品。尤其在古坑,咖啡不僅是一種在地農產,更是孩子們最佳的學習觸角,他們藉由咖啡走向四面八方,無處不是學堂。孩子從小一就得走進田裡做農事,練習栽種與採收咖啡,學著分辨樹上果實的成熟度,與烘焙深淺的差異。

古坑小農咖啡豆經學生烘焙義賣,讓產業循環。

升上中年級的孩子漸有廣泛學習的能力,開始了解一杯咖啡背後的各行各業,再延伸到家中長輩工作與社區產業的樣貌,同時展開觀光產業汙染的調查。等到自主性更高的五、六年級,可以更深入走訪、觀察社區,為家鄉留下記錄,了解社區的經濟現況和危機,同時也付諸行動,協助美化社區環境。

小學校也能創造改變

在臺灣,咖啡的經濟價值不如糧食作物,農民的收入非常有限,咖啡滯銷問題該如何解決?華南國小的師生想出了一套辦法,他們收購古坑農民的咖啡豆,再由老師帶著孩子烘焙豆子,分裝成袋販售;包裝袋上的插圖則是學生的畫作。販賣所得成為社區醫療站的營運資金,這是華南國小為社區打造的新產業。

由荒廢的衛生室改建而成的社區醫療站就設在校園內,他們請來了斗南鎮上的醫師、藥師以及護士,自2009年開始每週兩天下午為社區居民義診。山區獨居老人大多行動不便,所以他們徵派司機,專車接送社區長輩來醫療站。社區居民有的看診,有的做操,或圍坐閒聊,儼然是照顧居民身心的共學中心。

2009年開設的醫療站儼然是社區長輩的活動中心。

醫療站創建初期勸募的資金總有用完的一天,目前除了靠華南國小咖啡義賣支持,醫師賴成宏在看診之餘,還會回捐健保所得,使醫療站運作不輟,十年來讓老人家不再心孤身苦。華南國小與社區間的關係,不僅是直線往返,更像是咖啡豆的橢圓,持續地循行繞圈,支持社區與學校的力量永續不斷。

這股咖啡力量自學校發散,推動社區向上提升,現在還跨海蔓延。陳清圳說:「偏鄉小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顧社區、照顧弱勢。」他帶著專家與學生赴泰北嘎咗村,幫助當地提升咖啡栽培技術與品質,並收購2,500公斤的咖啡豆,幫助土地貧瘠、人民貧困的小村落。

環境清寒,孩子也受苦,唯有雙方共同成長、改善,孩子才能在學校與社區的滋養下,成長茁壯成庇蔭他人的大樹。

長在泥土裡的課

咖啡,是華南國小校本課程的主軸,但他們不只會煮咖啡。要深入咖啡產業鏈,孩子就得走進社區採訪、記錄,與地方文化連結。若期待未來能扶持在地、幫助他人,還必須培養對土地與人物的關懷,以及獨立自主的特質;這時深入山林的登山、溯溪、騎單車及服務學習之旅,正是鍛鍊孩子擁有堅韌內在、同時能柔軟包容他人的絕佳機會。

  • 春季/原鄉踏青

春光明媚時,孩子們用影像來記錄學校或社區,以及周邊的人事物。低年級學生採用靜態攝影及繪本故事呈現;中高年級就可當個小導演製作紀錄片,學習影片攝錄、剪輯、配樂等手法。

  • 夏季/自助旅行

這幾年大學生興起打工換宿的潮流,但華南的大孩子可能早就嘗試過了,最遠的還去過蘭嶼!高年級學生趁著夏季的好天氣,自行安排一趟服務學習之旅,他們分組討論決定目的地與行程,途中的餐宿、接駁、服務對象、學習目標統統自己規劃,連旅行經費都必須自主籌措。當然,旅行企畫要經校方審核通過才能成行。

  • 秋季/登山溯溪

親近山林與流水,讓孩子們學到愛護、尊重土地的心,也培養出堅忍性格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華南國小每年4月、10月都會舉辦登百岳活動,以可當天來回、步道規劃完善的合歡山主峰、東峰為主,全校一到六年級的孩子都得參與,登山過程中會混齡分組,由高年級學生領隊,給予低年級的弟弟妹妹支持和鼓勵。更特別的是,校方還會分派高年級生擔任山岳氣象、地形、植物、心智等不同組別的組長,為中、低年級做行前教育,讓學生更具自主學習與領導自信。登山活動不論天候好壞都會成行,因為「有風有雨,才是淬鍊」。 溯溪則以古坑華山在地的嵙角溪為主,除了親身認識溪谷的地形風貌、水中生態,還會調查汙染源,淨溪撿垃圾。

  • 冬季/單車走讀

高年級的大孩子會一起騎著單車,在五、六年級兩年冬季分別走訪雲林及墾丁。雲林路線會行經縣內20個鄉鎮,拜訪在地產業與文化;五天四夜的墾丁行,則以記錄生態為主。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5月號封面故事〈種孩籽〉,原文標題為〈華南國小咖啡課:小小咖啡豆的啟示〉,響應華南國小義賣咖啡支持社區醫療站,歡迎前往豐年農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