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白群學計畫:讓小孩在大自然遊戲場裡,探索一條學習的路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廖詠恩 攝影/ 楊捷茗

午後,新北市新店山區突然下起了大雨,雨珠打在屋頂上,滴滴答答地響個不停,不過教室內的孩子們絲毫不被影響。一位男孩用樹枝和舊T恤做稻草人;剛剛在溪邊戲水的女孩換掉濕衣服、打著赤腳,正對著相機鏡頭講故事;幾個男孩圍在一起塗塗畫畫,繪製遊戲紙卡。現在是自主學習時間,這群國小自學生每週兩天聚在這座大自然裡的遊戲場一起學習。

這裡也是「赤皮仔自學團」的扎根之處,2012年,自學團主持人鄭婉琪和花園新城社區的一群家長,領著二十多位國中階段的自學生成長、茁壯。五年後,她走出新店,於喧囂都心另尋一處教育沃土,與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在台北創新中心成立「之道學習」,發展出一套從小學到高中的「羽白群學計畫」,和90個家庭、12位教師共創一個討論互助的自學平台。

午餐白飯還沒送來,飢腸轆轆的孩子們先吃配菜果腹。

獨學不如群學

「臺灣的教育塞太多東西,我覺得人要在生活中思考、學習。」有別於一般學校排得密密麻麻的課表,羽白群學一週只上兩天課,學生可能走入山林,認識植物;也可能遊走歷史建物,研究早期的建築方法。即使上數學課,老師用折扣的例子,教導學生運算一元一次方程式,甚至花半堂課解釋「為什麼要學數學」。

而剩下來的大量空白,就待學生和家長填滿。「但很多想要自學的家長會不知道怎麼做,我們想幫助他們更容易地自學。小孩如果在家自學就是一個人,可是群學就會有情感、有團隊合作。」鄭婉琪說。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就讀羽白群學的李佳桂,對於團體學習的優點有著深刻的體悟。她的小女兒因為克服不了「可能會尿在褲子裡」的心理障礙,所以直到6歲仍無法戒斷尿布,相較於早早就能自行如廁的姊姊,她感到很有壓力。「沒想到有一天放學回來,她突然跟我說:『媽媽我不用穿尿布了!』原來那天老師帶孩子討論糗事、或是尿床的經驗,她才發現:『好像每個人都會這樣啊,不是每個人都像姊姊一樣厲害!』壓力沒了,她自然就戒掉了。」

李佳桂回想自己的求學經驗,「如果在學校發生狀況,就會被老師約談,同學看到也會指指點點,就感覺我做錯事了。但羽白老師用團體討論的方法,我是家長也覺得很舒服,不會感到被指責,或是被其他人討厭。」

部分自學孩子沒有學注音符號,直接讀全國字圖書。

向孩子學習

而「群學」的參與者不限於學生及家長,就連老師也是。張湘晨本來是位動畫設計師,她想貢獻所學,將藝術與教育結合,經人介紹後,報名了羽白群學的招生說明會,會後走到臺前毛遂自薦,成了羽白群學的老師。

採訪這天意外頻傳,流浪狗在教室外的活動空間隨意大便;洗好的米置入電鍋,卻忘記按下煮飯的開關;幫孩子割勞作用的紙板、不慎劃傷手指的兩位老師隨意包紮一下,就回到工作崗位為孩子解答問題,排解口角衝突,「國小年紀的孩子情緒比較難以捉摸,但我們班不太會打架,吵架也很快就合好了。」

張湘晨舉例,有時候孩子因著同學冒犯的舉動而生氣,會坦率地說:「你下次可不可以不要這樣,會讓我不舒服。」幾分鐘之後,他們又和樂融融地玩在一起。張湘晨分享:「我小時候也會跟別人吵架,當時以為解開了,但後來長大還是發現有些疙瘩,甚至會改變我的個性。有時候看到他們處理得比我好,就會被感動,心裡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某些時刻,我會跟他們學習。」

羽白群學位於新店的教室,黑板上貼著孩子做的「羽白春天誌」。

自由給予學習更大的彈性

「每個小孩都希望自己被聽到、被看到,如果我們沒有花多一點時間在這上面的話,大概很多小孩都被國英數社自淹沒了,我覺得要讓每個人的特點被看到。」從國三開始自學的鄭宇翔也曾是鄭婉琪口中那種「被淹沒」的人,提及兩年的國中生活,他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路,我也有同學現在在普通高中過得很開心,但我覺得我不適合體制內的學校,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考試考到沒想法!」

一開始,自學帶來的自由讓他有點手足無措,「覺得時間好多喔,到底要幹什麼啊!」他靜下來思考自個人都會安排時間,彈性變很大。也因為常常思考,所以我的想法變得清楚有條理。」

除了鼓勵學生對外尋求機會,羽白群學也提供高度自主的環境,讓學生成立社團。14歲的蔡孟涵曾經參加過熱舞社、吉他社,後來創立流行音樂社,和社員一起在街頭表演,舉辦成果發表會,忙得不亦樂乎,讓母親范湘綺很驚訝,「她每天早上6點多自己起床去上課,不像以前都賴床到最後一刻!」蔡孟涵說:「這裡可以自由參加活動,在社團學到很多上課學不到的東西。」

新店的教室旁有一條小溪,天氣好時,孩子總愛踏水嬉戲。

在困難中闢出成長的蹊徑

羽白群學在圓山的教室緊鄰許多新創團隊的辦公室,「你看那裡一區就是一個團隊,我覺得這裡的氣氛會給孩子一點刺激,和山上的環境不太一樣。」經過多間裝潢殊異、各具特色的辦公室,鄭婉琪拐了個彎,向一位正在彩繪辦公室共用黑板的女孩打了聲招呼,她介紹:「她以前也是國中自學生,現在在營運新創辦公室的公司實習。有些國中自學生選擇升學讀高中、大學,也有的像她一樣開始工作。人真正要培養跟磨練的是能力,有能力的時候,有沒有讀大學其實不是關鍵。」

辦公室外,可能還有與這位女孩年齡相仿的高中生想要自學,或是尋求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鄭婉琪略為焦慮地說:「高中自學我們才做一個學期,我還在從學生可以做的事情當中,更了解他們,我們要解決的事情太多了。」幸好她一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從山邊的赤皮仔自學團,一路闢徑開道,直到闖進城市裡的之道學習,她會和眾多父母持續耕耘自學的園地,直到孩子的羽翼豐滿,飛上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為止。

長在泥土裡的課

「體制內的教育把人分類、分等,你在這個時間就是要學這些,讓你吃下、考試,卻忘記關心每個人有沒有真正的『成長』。」羽白群學目前共有90位學生、12名老師,以師生比來看,比起體制內的學校,老師擁有充足的時間照顧學生。鄭婉琪依據孩子的年齡,分成羽白、習飛、展藝三大學習群,她強調:「我們的專業就是要了解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發展。」

  • 羽白:延伸觸角、打開感官

小一到小四的孩子重視感官經驗,是接觸藝術、自然的最佳時機。羽白的兩個班級分別在圓山、新店的教室上課,家長可考量交通時間、教育理念擇一報名。圓山的課程設計會扣合附近的美術館、古蹟,讓孩子們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新店靠山、親水,課程可就地取材,讓孩子體驗自然,感受四季遞嬗。

羽白採主題式教學,一堂課可能融合多項學科,例如一堂植物課,除了讓孩子繪製植物圖鑑,認識植物的各部位之外,還可以用葉子做美勞,如此就結合了生態知識與藝術概念。

  • 習飛: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五到八年級的孩子開始對抽象思考產生興趣,老師上課不用課本,會輔以影片、PPT、團體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人際關係上,比較獨立於父母,重視同儕。特別的是,這裡的師生關係十分融洽,習飛的學生蔡孟涵說:「導師就像朋友一樣,除了教一些生活應用的知識,也會給一些意見,我還可以跟老師說有喜歡的人。」

  • 展藝:施展才藝、自我實現

「工作」是展藝的重點,「臺灣有很多問題急待解決,為什麼那些問題不能變成一個工作?很多人都忘記我們都可以自主學習,不用透過教育系統來教,所以展藝會引導學生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並去實踐。」

鄭婉琪解釋,九到十二年級的孩子其實已經能自立,他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自己的職業,讓他們了解工作是怎麼一回事。課程設計以專題為主,讓學生依據個人興趣發想主題,與老師討論,閱讀大量資料後,整理出自己的觀點,最後向同學報告。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5月號封面故事〈種孩籽〉,原文標題為〈羽白群學計畫:一起探索一條學習的路〉,更多購書平台,請參考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