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雲林
最近一個月雲林花生因網路謠言突然爆紅,屢上全國版面,引起議論;其實,許多人迄今對此事仍是霧煞煞,不知雲林花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連花生農都說,「種田一、二十年,不曾看過此情形」,盤商也說,「今年的花生產地價格亂掉了」;農委會因此被迫宣布請農民團體收購,甚至不惜花20億元全部買下,又被罵浪費公帑,除了農民,似乎沒有贏家。《農傳媒》記者訪談農委會、農糧署、花生農、盤商、全國落花生協會,試著還原事實真相。
下班後想下廚,便選家超市,拎些新鮮蔬果返家,快速料理後端出一桌好料;趕不及早市的人們也沒關係,街上的超市正開著,裡頭食材選擇豐富,能一次購足──因應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全聯、楓康等密布全臺的零售通路早成為人們採買的重點補給站。
而近年來,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的「優客里鄰計畫」推動創新農產營運模式,協助農友投入從前端生產、中段物流到末端通路的農產直銷;其中,他們已媒合數百位農友進駐各點通路,且不只有超市,甚至可與餐廳業者合作,讓在地的安心食材一同搭上這班「小農新幹線」,持續將新鮮好料直送全臺各地餐桌上。
文旦在臺灣栽培歷史超過300年,因產期與中秋節重疊而成為最佳應景水果,農委會今(2)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舉辦文旦行銷推廣活動,全臺各地文旦來報到,不僅有大名鼎鼎的麻豆文旦,還有蜂蜜香味的西湖文旦、口感Q彈的八里文旦等。現場還邀請專家分享挑選文旦三撇步,並展出柚香皂、柚子果醬、柚子蔘…等多種加工品,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有柚子產品可享用。
從前,甘藷是遠行者的食糧,後又飄洋過海來到臺灣,開始在這塊形似甘藷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老一輩的人總說,他們過去吃飯僅是甘藷籤摻稀疏白米,總把它和窮苦畫上等號;然而,近幾年的養生觀念如潮,被當作養生良品的甘藷跟著翻身,不僅便利商店賣起烤甘藷,連地瓜片、薯條等加工品都跟著推陳出新,拓展出新一代的甘藷吃食版圖。
一顆小小的咖啡豆,來自南美或非洲的貧荒之地,經由加工烘焙後再流轉到各地,蘊含的醇香就化成一種風雅品味,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都少不了它。華南國小的孩童就像咖啡豆,他們生長在以咖啡聞名的小村落,十幾年來被豐富而放遠的視野,灌溉出獨特的自我,混著濃郁的人情況味,在鄉野間瀰漫擴散,越陳越香。
從小番茄、洋桔梗、美濃瓜,再種到技術門檻更高、但單價亦高的洋香瓜,吳鎮宇表示,這是臺灣市場太小之下的不得不然。單憑自己一人能力很有限,如同他身邊的羅伊秀所說:「有時候做事就是要兩人才會快、才好做!」兩人要並肩同行,趁著還有體力時,多加學習與提高技術,慢慢朝著週年僅生產單一作物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