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蕎麥
穿越數條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終於抵達葡萄酒的故鄉——二林鎮。二林座落於彰化縣的西南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耕地面積高達7,806公頃,是中部地區的農業重鎮,也是全臺灣特色酒莊密度最高的聚落,2021年更獲觀光局授證為經典小鎮。在眾多農特產中,最為人所知的「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及紅龍果扮演關鍵要角,新鮮的穀物和濃郁的果香帶動了小鎮農產業發展及品酒文化,也成為支撐起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
蕎麥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的栽培種有普通種(common buckwheat)及韃靼種(tartary buckwheat)兩種,在臺灣的栽培時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根據研究顯示,蕎麥含有芸香苷(rutin)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此外也兼具糧食、景觀、綠肥、保健及蜜源等功能,故臺灣蕎麥除作為穀類加工外,常配合景觀花海營造,為重要冬季裡作推廣作物。
寬鬆的栽培條件、耐寒性及不耐溼性,讓蕎麥在一年兩期稻作系統中,可成為合適的輪作作物。綠肥功能與籽實可利用性兼具,使蕎麥在栽種上更具彈性,蕎麥實為冬季裡作的選擇之一。
去年底,蜂農與改良場及農會合作,實際測試採食蕎麥花蜜的可行性。參與試驗的蜂農說,蜜蜂會採食蕎麥花花蜜,但因蜂農接獲通知前往放蜂時,只抓住了蕎麥花盛花期的尾巴,沒過幾天還遇到下雨,花況更差,結果蕎麥蜜……
冬天蜜蜂吃什麼?除了餵糖、採食各種草花的花蜜之外,農委會臺中區改良場幫蜂農想到一種植物「蕎麥」,剛好在冬季盛開的蕎麥花有機會成為很棒的冬季蜜源植物,國外也有蕎麥蜜的生產,且屬高價位的蜂蜜。目前蜂農正帶著蜜蜂在位於臺中霧峰一塊面積10公頃的試驗田區採蜜,效果如何,待花季結束後揭曉。
如果日本在來作物的蕎麥,製成蕎麥麵在國外也變成風潮,是不是日本人自己也會多回頭看看幾眼,自己家鄉的在來作物呢?一種不知不覺被遺忘的在來作物──蕎麥,便在義大利米蘭萬國博覽會中,透過料理職人製麵技術的展演,成為了鎂光燈焦點,讓人人重新關注日本傳統蕎麥麵文化。
推動友善農耕首要是建立良好的土壤,而種植綠肥培育土壤是其首選,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苗改場)近幾年田間試作結果,特別推薦在苗栗地區冬季選擇裡作種植蕎麥,除有生產經濟價值且管理容易外,花可觀賞又可為蜜源,並創造農村景觀,具有多重經濟與環境的效益。
此次透過蕎麥體驗活動設計工作坊,引導部落農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發展特色旅遊的新商機。學員經過一整天的研習,除了對投入二級加工及三級休閒產業有信心外,也學習到如何開發食農教育活動及設計體驗活動流程,以符合消費者對特色旅遊的期待,並積極與講師交流討教,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也希望花蓮農改場能多辦相關研習,提升在地產業。
蕎麥是雜糧產業的重要作物,但因為外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易碎等特性,脫穀成功率低,農民種植意願低。配合農委會大糧倉計畫政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研發出「蕎麥離心式脫殼機」,提高脫殼效率,且可降低1成以上的碎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