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蕎麥
傳統蕎麥撒播方式需農民背負40公斤的施肥機進行撒播,每甲地至少需來回補料3趟以上,最快也需50分鐘完成,耗時且對操作人員的身體造成負擔。面對農村人力缺乏的現況,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導入無人機進行蕎麥撒播的研究,建立相關參數以推廣產業應用,達成節省人力成本的效果。
苦蕎因種殼與種仁黏接緊密,脫殼不易,收穫也會大打折扣。因應產業需求,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蕎麥「台中7號」,今年3月命名,粒型為中間型,設備脫殼效率較佳,取得種仁比率比舊有品種「台中2號」高,達45.5%;業者台灣黃金蕎麥公司申請技術移轉廠商審查已在11日完成,預估順利可在今年入冬產季開始種植。
特色雜糧如薏苡、蕎麥因為收穫後的調製機具尚未普及,讓分級、脫殼處理不易,造成產業發展瓶頸。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十年,陸續研發出四種小型穀物省工機具,提供農友更便利的雜糧分級、脫殼作業應用。
知名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深印在劇迷腦海中的重要場景,絕不會錯過的,是那整片白綠相間,如細雪初降大地般廣闊的蕎麥花田。顏色雪白,花語是「戀人」的甜蕎花穗,與一般所知蕎麥麵中的蕎麥同株,在結果前會盛開滿滿細碎的小白花,白色花瓣中一抹淺黃的花心,還帶著粉色的花蕊,隨風搖曳的嬌俏模樣,宛如初雪覆蓋大地,讓人彷彿抵達仙境般地美麗。而這樣的美景,其實不用出國,在臺灣就能看得到!
穿越數條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終於抵達葡萄酒的故鄉——二林鎮。二林座落於彰化縣的西南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耕地面積高達7,806公頃,是中部地區的農業重鎮,也是全臺灣特色酒莊密度最高的聚落,2021年更獲觀光局授證為經典小鎮。在眾多農特產中,最為人所知的「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及紅龍果扮演關鍵要角,新鮮的穀物和濃郁的果香帶動了小鎮農產業發展及品酒文化,也成為支撐起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
蕎麥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的栽培種有普通種(common buckwheat)及韃靼種(tartary buckwheat)兩種,在臺灣的栽培時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2月。根據研究顯示,蕎麥含有芸香苷(rutin)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日益受到消費者重視,此外也兼具糧食、景觀、綠肥、保健及蜜源等功能,故臺灣蕎麥除作為穀類加工外,常配合景觀花海營造,為重要冬季裡作推廣作物。
寬鬆的栽培條件、耐寒性及不耐溼性,讓蕎麥在一年兩期稻作系統中,可成為合適的輪作作物。綠肥功能與籽實可利用性兼具,使蕎麥在栽種上更具彈性,蕎麥實為冬季裡作的選擇之一。
去年底,蜂農與改良場及農會合作,實際測試採食蕎麥花蜜的可行性。參與試驗的蜂農說,蜜蜂會採食蕎麥花花蜜,但因蜂農接獲通知前往放蜂時,只抓住了蕎麥花盛花期的尾巴,沒過幾天還遇到下雨,花況更差,結果蕎麥蜜……
冬天蜜蜂吃什麼?除了餵糖、採食各種草花的花蜜之外,農委會臺中區改良場幫蜂農想到一種植物「蕎麥」,剛好在冬季盛開的蕎麥花有機會成為很棒的冬季蜜源植物,國外也有蕎麥蜜的生產,且屬高價位的蜂蜜。目前蜂農正帶著蜜蜂在位於臺中霧峰一塊面積10公頃的試驗田區採蜜,效果如何,待花季結束後揭曉。
如果日本在來作物的蕎麥,製成蕎麥麵在國外也變成風潮,是不是日本人自己也會多回頭看看幾眼,自己家鄉的在來作物呢?一種不知不覺被遺忘的在來作物──蕎麥,便在義大利米蘭萬國博覽會中,透過料理職人製麵技術的展演,成為了鎂光燈焦點,讓人人重新關注日本傳統蕎麥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