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雜糧產業效能再提升 臺中農改場研發四種小型穀物省工機具

薏苡臺中5號適用於機械化調製與採收。(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薏苡臺中5號適用於機械化調製與採收。(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往常許多農友或以自產自銷提高農作收益的青農,常因特色雜糧如薏苡、蕎麥等在收穫後的分級、脫殼處理不易,調製機具尚未普及而卻步栽培,成為產業發展瓶頸。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近年建立「先分級,再脫殼」的機具調製模式,並歷時十年,陸續研發出四種小型穀物省工機具,提供農友更便利的雜糧分級、脫殼作業應用。

這四種小型穀物省工機具,分別是「穀物多層振動分級機」、「滾筒式分級機」、「穀物離心式脫殼機」,以及「差速輪式脫殼機」,克服本籽實脫殼困境,提升三成除雜率與兩成作業效率,同時降低一成碎粒率,既增加特色雜糧生產效益,也提高農友栽培意願。

使用穀物多層振動分級機進行薏苡分級作業。(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使用穀物多層振動分級機進行薏苡分級作業。(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薏苡與蕎麥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特色雜糧,因籽實的粒徑差異大、種殼硬度高,傳統脫殼機具易產生碎粒或脫殼不完全,導致脫殼效率低下,降低農友種植意願。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佳偉解釋,傳統的水稻專用脫殼機並不適用雜糧作物,有些國外進口專用機具則十分大型,有其使用限制。這四種小型機具更符合目前產銷班或農友們共同合作的使用彈性。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金元講解離心式脫殼機。(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金元講解離心式脫殼機。(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利用分級機進行粒徑篩選,可使穀物品質均勻,價值亦隨之提高,張佳偉說,該兩款分級機的處理量每小時約350公斤,與未分級的情況對照,分級後再脫殼可提升作業效率達兩成。穀物多層振動分級機可容納四層篩網,農友能夠按照雜糧種類調整孔徑、篩網類型,蕎麥、薏苡及大豆等顆粒差異性大的穀物皆相當適用。滾筒式分級機則具有五段篩網,可調整滾筒轉速及傾斜角,進行初級分篩之外,也能移除碎石、枯枝等夾雜物。

滾筒分級機外觀。(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滾筒分級機外觀。(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分級後的脫殼作業,差速輪式脫殼機適用在薏苡脫殼。「差速輪式主要藉由滾輪對轉摩擦進行薏苡脫殼,滾輪硬度針對薏苡設計,也可隨粒徑大小微調滾輪間距。」張佳偉說。其優化滾輪參數可使效率提高80%至90%,處理量每小時達150公斤。蕎麥則適用取得兩項新型專利的穀物離心式脫殼機,可降低10%碎粒率,每小時處理量介於150至250公斤,並且可以完整分離收集粒、粉及殼,達到全穀利用的加值效果。

差速輪式脫殼機外觀。(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差速輪式脫殼機外觀。(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薏苡臺中5號,或3號、4號,都很適合搭配這些機具做機器化管理跟採收的品種。」張佳偉說。除了推廣適合機械化調製的品種如臺中5號,能提升脫殼乾淨度,減少籽實碎粒與機械磨耗,臺中農改場也鼓勵農友與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多多利用機械輔助栽培採收與調製作業,並結合「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農業政策,達到省工與提高收益的目的。

農機示範觀摩活動。(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農機示範觀摩活動。(照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農改場建議農友,選用合適品種搭配農機具,或利用農機Uber、機耕服務團服務,導入「先分級,再脫殼」調製模式,應用各類穀物機具,即可達到省工、增效並提高產量的預期效果。四型機具先前在臺中、彰化等產地辦理觀摩活動後,現已技術授權予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右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普鉅國際興業有限公司等產業應用。臺中農改場將持續投入雜糧栽培管理、加工調製研發應用,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及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