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肥變身超級食物 臺灣本土蕎麥正興起!

甜蕎

甜蕎播種後約25天即可開花,花期長達1個月,每公頃約可以產蜜150公斤以上,是冬季重要的蜜源植物。(圖片提供/彰化縣二林鎮農會)

文/劉安倫 攝影/黃毛

知名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深印在劇迷腦海中的重要場景,絕不會錯過的,是那整片白綠相間,如細雪初降大地般廣闊的蕎麥花田。顏色雪白,花語是「戀人」的甜蕎花穗,與一般所知蕎麥麵中的蕎麥同株,在結果前會盛開滿滿細碎的小白花,白色花瓣中一抹淺黃的花心,還帶著粉色的花蕊,隨風搖曳的嬌俏模樣,宛如初雪覆蓋大地,讓人彷彿抵達仙境般地美麗。而這樣的美景,其實不用出國,在臺灣就能看得到!

本土蕎麥的發源地 二林農會投入契作加工

屬於溫帶作物的蕎麥,喜歡生長在溫暖且略為乾燥的環境,早在日治時代起的臺灣,就因蕎麥粗放無須管理且生長期短的特色,被中部農民視為田間休耕時的冬季雜糧作物,作為綠肥的補充或是作為家禽飼料之用。當時主要栽種的品種,有從日本所引進的種原高砂種,與在臺灣育種成功的豐田一號。

1982年,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規畫經費補助,委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協助,將蕎麥育種並持續改良;亦與彰化縣二林鎮農會(簡稱二林農會)合作,成立蕎麥推廣中心。二林農會於1987年設置脫穀、磨粉的農產品初級加工廠,負責將保價收購而來的本地蕎麥,協助脫殼加工製成蕎麥粒、蕎麥粉等產品,以作為我國自給雜糧多樣性的來源。

二林農會總幹事邱士平介紹道,當地位於濁水溪和清水溪交會的沖積扇,半砂半土的土質排水性佳,在當地人暱稱「母親河」的舊濁水溪孕育之下,從彰化縣二水經田中,到二林一帶,坐擁全臺最早開鑿出的灌溉系統八堡圳,長年以來一直是大橋牌壽米屋以及三好米契作的優質稻米生產區。

儘管蕎麥在早年普遍未被消費者認識,更遑論經濟規模,農會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著眼於綠肥對環境更為友善,也有助於發展地方的獨特性,讓彰化二林成為臺灣最早與農民契作並協助加工的本土蕎麥發源地。

二林農會總幹事邱士平
二林農會總幹事邱士平推廣種植蕎麥,不只補助成立產銷班,更高價收購蕎麥,加工製成方便好食的系列產品。
甜蕎
二林農會推廣甜蕎,品種除了早年的豐田一號、常陸秋,目前主要收購台中5號(左一),之前也推廣過台中1號(右一)、2號(右二)與3號(左二)。

少肥耐旱好種植 秀霞媽媽仍細心照料

現年80歲的二林蕎麥產銷班班長洪秀霞,周圍不分男女老幼都暱稱她為「秀霞媽媽」。早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在農閒田間隨意種上一點蕎麥,「看它免落肥,免呷水,清彩掖掖就真媠阿(無須施肥,無須灌溉,隨便撒撒就長得好)~」,後來也順勢成為配合臺中場試種並協助育種的第一批農友。

從秀霞媽媽口中得知,二林蕎麥之所以好,還得從稻米說起,原來兩大米廠長年在二林契作台南16號、台中194號、以及高雄147號米,著重安全管理檢驗極為嚴格,在割稻前就先檢驗,如果驗出有藥物殘留,那一批就都不用收割了。「所以阮遮也是攏家己巡田水、家己落肥!(我這裡都自己巡田和施肥)」,生長在如此不假手他人的田間管理環境下,即便粗放如蕎麥,也依然被細心照顧著。

秀霞媽媽習慣在種植蕎麥前先下一點有機肥當基肥,並且盡量選在有樹擋風的背風面種植。她觀察到,長壞了的蕎麥比較快熟,但多是空包彈,產量少;而長好的蕎麥雖然花開得很多很美,卻也容易因頭重腳輕而倒伏。收成量多寡還是得看天吃飯,「若是好天,1分地會可以收成200公斤,若是歹天,剩40、50公斤攏會有。」 秀霞媽媽說,多年來農會推廣蕎麥不遺餘力,穩定收購產銷班的蕎麥價格在每公斤40~50元,不定時都會邀請農業改良場的專家來與大家交流研發新品種。去(2022)年開始,也有了「植物醫生」駐點在二林鎮農會,協助農友從土壤管理、肥料施用、栽培技術、作物的病蟲草害以及安全用藥觀念等各方面做詳細的診斷,二林所生產的農產品才會越來越好。

甜蕎未開花前全株形態
開花樣態
蕎麥分甜蕎和苦蕎,只有甜蕎會開白花,圖為甜蕎未開花前全株形態(上)以及開花樣態(下)。(圖片提供/彰化縣二林鎮農會)
洪秀霞
二林蕎麥產銷班班長洪秀霞對蕎麥很有愛,還大方分享自家蕎麥麵比例,蕎麥粉2麵粉1,切成細條滾水煮6分鐘,隨意加入紅蔥頭醬油調味即可。

既是綠肥也是雜糧 蕎麥輪作滋養越光米

其實,二林當地對於田地的管理與使用密度極高,使用的綠肥種類眾多,除了蕎麥,還有紅薏仁、油菜、苕子等多樣性作物,各地依照主要生產作物的不同,取其不同的生長期和效益,分區使用不同的綠肥。

例如年僅一收的水稻,多會搭配種植需約120天的紅薏仁;其他如1年可兩穫的越光米,就會在兩期作間的短暫休耕期間,大約每年10月底時,種下生長期僅需約90天的蕎麥,這樣就有機會趕在1月底採收,並於2月底前,種下新一期的越光米。

早在化肥不普及的年代,民間就存有善用綠肥這樣古老的農業智慧。

透過將新鮮的植體翻犁到土壤中作為肥料,不只可以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與生物性,還可以中斷連作作物的病蟲害循環。油菜可作為冬季綠色蔬菜的補充、豆科類的根瘤菌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而其他如蕎麥這類生長快速的雜糧作物,也普遍有抑制雜草與水土保持的功用,近年更因其美麗的花穗,成為重要觀光資源。 而蕎麥的品種,隨著臺中場與二林鎮農會多年來持續的努力,不斷地改良,一面要增加種子顆粒的飽滿度與穩定性,以避免空包彈,二則要降低植株高度,避免冬季風吹拂的倒伏問題。目前的蕎麥品種,已可將成熟期由100天縮短至約85天,為農友來年的整地與種植,爭取到更充裕的時間。

蕎麥產業體驗活動
二林農會積極辦理蕎麥產業體驗活動,普及蕎麥的食農教育。
蕎麥雪花片
二林農會的長青商品「蕎麥雪花片」。
二林特色農產
二林特色農產包括越光米與「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紅龍果,二林農會積極導入產銷履歷制度,其中蕎麥加工產品相當多元,老主顧回購率相當穩定。(以上圖片提供/彰化縣二林鎮農會)

既是雜糧也是超級食物 產銷履歷更添安心

近年來,隨著學者對蕎麥的研究越多,才越發現這看似不起眼的蕎麥,還真是好東西!

蕎麥目前已被證實含有多種藥用與保健的重要成分,例如維他命B1、B2、維他命E、膽鹼素、泛酸及菸鹼酸等維生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蕎麥幾乎全植株(根部除外),都富含別稱為「維他命P」的芸香苷成分。

國外研究發現,有固定攝取蕎麥的族群,能夠降低血酸與高血壓、預防血管阻塞,是保護心血管的好食物,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而蕎麥也是唯一可直接經由飲食中攝取芸香苷的作物,讓蕎麥除了做為一種澱粉加工食品,更逐漸成為廣被接受的保健食品。

默默耕耘本土雜糧多年的二林鎮農會,逐漸有感於健康消費意識抬頭,於2001年決定,將農產加工廠從原本的200坪遷廠並擴增至1,065坪,並於2009年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到了2018年,更進一步輔導旗下蕎麥產銷班通過產銷履歷,只為提供給消費者更安心無虞的本土蕎麥來源。

蕎麥加工

蕎麥加工先分級 產品多元還能跨域

事實上,蕎麥雖然好種植,卻不易加工,特別是甜蕎種子外型呈現獨特的立體三角稜形、質地又硬,顆粒大小不均的甜蕎,幾乎無法整批脫殼作加工。曾擔任加工廠廠長的農會展售中心主任林明成解釋道,「我們會依照蕎麥的大小,分級為六級後,才作脫殼處理。」

原來,蕎麥顆粒低於3.2mm的,太小且澱粉質不夠,會被直接淘汰不作脫殼;而顆粒大於4.1mm的,破碎率太高,會在脫殼後磨成粉。只有顆粒在3.5~3.9mm的完整蕎麥顆粒,是賣相最好,也是最精華的部分。經過分級的蕎麥,後續將分批進行脫殼,並透過色彩選別機的篩選,把已脫殼與未脫殼的分開來,接著才能研磨為生粉,供作為其他麵點原料作使用。

此外,二林鎮農會加工廠自擁一套熟化的設備,將磨好的生穀粉加水,透過低溫蒸煮保留完整的營養成分,糊化後以滾筒式設備乾燥並打碎,讓熟了的穀粉在不加糖、不加防腐劑的狀態下直接進行包裝。依此工序作出可以加入開水就即溶即飲的「蕎麥雪花片」,是二林鎮農會多年來的長青商品。

邱總幹事也透露,目前加工廠計畫性契作蕎麥的年需求量已達2萬5,000公斤,近年亦廣泛尋求跨域合作研發產品的機會,「像公賣局今(2023)年就剛跟我們採購了6,000公斤的蕎麥,看看是否有機會拿來釀酒!」

綠肥兼具雜糧收益 增添糧食自給的底氣

面對極端氣候與國際戰爭的危機,農業對於產量穩定的期待,已不再是加倍地使用化肥就足以做到;兼具雜糧收益的綠肥作物,不僅有助於改善土壤環境,也讓四面環海的臺灣,多些糧食自給與多樣性的底氣。

或許正如秀霞媽媽記憶裡的那樣,每當稻米收成不好,如秧苗枯死的時候,就會趕快撒些蕎麥種子,權充為當期作物,雖然收成沒有稻米好,但起碼還能有點收成,不至於餓肚子。

古老農家的智慧,從來都值得好好保存並活用,更何況,本土蕎麥的香氣,如此溫潤而美好!

春耕
蕎麥收穫後,將植株殘體翻入土中腐熟完成並整地後,彰化二林鎮農民們開始進行插秧等春耕作業。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